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旋窝牧场

定西日报 2017-08-29 08:13 大字

□潘硕珍

2010年盛夏,笔者同《轨道诗刊》几位同人乘出租车沿212国道线南下,经岷县麻子川乡占扎路村进沟,途经上阳坡、大草滩和旋窝三个村庄,去浙江沟草原采风。占扎路、上阳坡的村民全是回民,旋窝是回汉杂居的村庄,有60多户之多,还保留着茅草房和土棚房,新增加了砖木结构的瓦房。打麦场上立着灰黑色的架杆,做好了让麦束上架的姿态。这一带的庄稼品种比较齐全,长势良好。走进大草滩和旋窝,你会发现这里的天地比甘川公路开阔。1935年9月17日,结束了腊子口战役的中央红军,进入腊子口右侧的朱立(藏语意为野李子)沟,翻过海拔3700米的大拉梁,出道渣沟,通过开阔的旋窝牧场,进入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根据岷县文史资料记载,毛泽东当时就住在该村韩启明家的茅草房里(现为毛泽东居住遗址)。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在回民家里杀猪和吃猪肉,也不借回民的生活器皿。当地阿訇丁振邦与毛泽东互赠了礼物。9月18日,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过槽子河翻扁路沟梁,到达麻子川乡绿叶河村,后翻越分水岭,到达哈达铺,找到了一条北上抗日的正确途径。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再次翻越大拉梁,经过旋窝、大草滩和占扎路。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由绿叶河村抵达哈达铺,红四方面军则在岷县休整了57天。起初,红四方面军总部就设在大草滩村,该村的一座二层木楼,背靠村庄大路,据说是朱总司令当年作为办公室兼卧室的地点,是为朱德居住遗址。楼房背面的土墙上,至今还能看到朱德手书的繁体字标语“民众联合”。这个院落为张姓村民所有,保留了数件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物:朱德办公用过的四方桌、朱老总教群众纺线的纺车和红军征粮用过的升、斗等物品。

我们的出租车抵达旋窝牧场,发现三、四匹枣红马在安详地吃草,有时潇洒地甩几下飘逸的鬃毛。道路两边,分别种植着松树苗和笋子。在林业检查站,我们碰上一个50多岁的男人,姓郭,询问了一下浙江沟草原的具体位置,原来在旋窝附近的一条山沟口。这里的草场,远没有闾井镇狼渡滩辽阔,叫成草原,未免有点夸张。阳山坡的蕨菜,吸引着周围的群众。阴山坡上有一片稠密的云杉林,看上去像雪淞。据在这里工作多年的老郭说,其中有野鸡、鹿等珍稀动物,还有蘑菇。仰望没有鹰鹫飞翔的蓝天,一块稀薄的云彩,仿佛晒干了水分的白衬衣,偶有一阵微风吹过,依然纹丝不动。我们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坪,撑开一把巨大的太阳伞。热心的老郭,搬来桌凳,还提供了茶叶、开水。“安营扎寨”完毕,已是吃中午饭的时刻。安顿好肚子,我和郑文艺沿着羊肠小道继续进沟。拨开茂密的草丛,除了能拾到野草莓,还会找到个头较大的蒿果,以及树莓子。树林里的小鸟,用好听的叫声指引我们继续进沟。抬头看看阳坡上吃草的黑牛、黄牛,摇着瘦瘦的尾巴,发疯似的在陡峭的山路上来回奔跑,原来它们被牛虻叮得闹情绪。一头身材比较高大的黑牛,早早地溜下山坡,走进敞开的木门,又被听到动静的女主人呵斥出去。这些到浙江沟草原放牧牛群的藏族人家,来自大拉梁那边的迭部县吧!男人骑上摩托车到50华里远的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去了,女人在家里打酥油。他们的儿子可能名叫扎西,还没有到放牧的年龄;女儿的名字可能叫卓玛,穿着藏袍,还不会唱清澈优美的藏歌,劝诗人们海喝斟满银碗的青稞酒。他们依山搭建了几间简陋得不像样子的土坯房,屋檐前边滴水的地方,挨着铺上薄石板。紧挨住房的是篱笆墙的牛圈,屋子后面的大树上,挂着迎风招展的经幡,接受了许多风风雨雨的洗礼,不再醒目。当然,他们对喇嘛教的信仰没有褪色。这条沟里,住着几户牧民,我们只看到了2家,就沿原路返回了。

在出沟的路上,进入上阳坡村庄,我们乘坐的小车划开了晚归的羊群,身背书包手拿皮鞭的牧羊少女,原来是头戴花盖头的穆斯林,回眸一看,蛮漂亮的。落日的余辉,把她的羊群统统染成绛红色。

(作者系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杂文学会会员)

新闻推荐

“漓江画派丝路行”画展在花桥美术馆举行邀请市民画里看“丝绸之路”

本报讯(记者周文琼)8月20日上午,“漓江画派丝路行”画展在花桥美术馆开幕。100多幅中国画作品,展示了桂林市漓江画派画家赴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陕西、甘肃、青海采风写生的成果,用画笔描绘丝绸之路上的风...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