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木人生(三)□ 本报记者 许云鹏

定西日报 2016-07-24 07:13 大字

吴师傅家住在柴家门村,这里在十多年前还是城郊村,村民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但是现在这里已经似乎开始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民大都也失去了适宜耕作的土地,身份迅速向市民发生着转变。

村子外部逐渐被林立的楼房所包围和蚕食,村子的“内心”在这种外力的“强势挤压”中也开始发生着“质”的变化。

村子里原来的土坯或砖瓦的平房大都变成了混凝土楼房或彩钢房,在村里的空地上大量堆放着从旧房子里拆出的椽檩和木门窗。旧砖是可以利用的,旧的青瓦因为没有了用处而被直接倒进了垃圾堆。

我们就这样,在头上旋转着无数的塔吊下,穿过混杂当代与过去新老建筑的民房群,跨过被拆落和遗弃的无数老门窗、旧砖瓦的“垃圾堆”,才来到吴师傅家中。

比起这个似乎随时要准备拆迁的村庄,吴师傅的家显得有些“反应迟钝”。他家只有一间既做客厅又兼做厨房、卧室的主房,主房旁边一间小房子是他的工作间,只是里面堆了一些材料和半成品的小家具,已经容不下人在里面干活。

我们去时吴师傅不在,是他的老伴接待了我们。

老婆婆是岷县人,当问明我们的来意之后她显得很热情。在给我们泡好茶后,她拿出吴师傅经常用的工具给我们拍摄,同时还拿出吴师傅正在雕刻的一些小物件让我们看。谈起吴师傅的木工手艺,她显得很自信,脸上的颜色和说话的声音都比先前更提升了亮度和高度。她告诉我们,吴师傅雕刻东西很细致,为此吴师傅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他制作的带有雕刻工艺的家具受到很多人的欣赏和欢迎。

等吴师傅骑着自行车回到家时,天色已经不太早了,在互相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才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吴师傅今年71岁,他的师父是三元街的莫自德。莫自德又是民国时期陇西著名的莫二师的徒弟。

1968年,当时60多岁的莫老师傅来到柴家门小学做木活,在那时吴师傅跟着他一起做了两个多月木活。虽然吴师傅并未正式拜莫老师傅为师,但之后他一直把对他木匠生涯关键阶段起了很重要影响的莫老师傅认成自己的师傅。

几十年来,他与莫老师傅的儿子莫廷扬也以师兄弟相称。

做木匠之前,吴师傅曾经在陇西师范读过几年书(1959年到1961年),在学校他还接受了一些美术训练。没想到当时那些看起来并不怎么实用的美术知识,为他以后的木匠职业生涯铺垫了一些其他普通木匠不能达到的高度基础。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吴师傅这样总结自己学木匠的过程。在跟随莫老师傅做木活的过程中,他掌握了一些木匠的“大套路”之后,便将自己的兴趣点重点放在雕刻方面,也就是木匠行里所说的“刀子活”上,在干木活的过程中特别加以磨炼与“修行”。

后来,吴师傅的雕刻手艺也渐渐有了名气,许多做家具或者建筑上需要做雕刻木活的,人家都会来找他做。

最近几年人们对手工的木雕家具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有条件的人也开始找吴师傅订做一些这样的家具,但是吴师傅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使了,而手工雕刻家具也很缓慢,所以打制一套这样的家具既费时也费力。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带徒弟,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把他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又可以帮他做出更多更好的手工雕刻家具。

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经也带过一个徒弟,可是没想到那个徒弟一次趁他不在,偷了他们当时干活的东家的一些东西。尽管事后他帮着东家从徒弟追回了大部分物品,但从经历过那件事,他再也没收过一个徒弟。

第一次拜访吴师傅

新闻推荐

岷县乡村靓起来■通讯员赵鹏

近日,笔者走进麻子川乡吴纳村时看到,村里的大小巷道全部硬化并配套了排水设施,路面平整,环境整洁,和以前相比“靓”了很多。眼下,岷县麻子川乡吴纳村群众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

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