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 朱红霞 杨晓军

定西日报 2016-06-02 00:01 大字

本报记者朱红霞杨晓军

当日历翻回到2013年,“7·22”地震灾害让“美丽岷县”满目疮痍。

三年后的今天,再次行走岷县,地震灾区已然凤凰涅槃,回归美丽容颜。

通往重灾区的沥青公路平整宽阔,村社之间的水泥路像纽带一样连接着千家万户。灾后重建新修的一座座小楼房拔地而起,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小区在广大农村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小区内配套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敬老院、卫生室、幼儿园等一应俱全。依托灾后重建,村民积极发展“农家乐”、扩大中药材种植、培育特色养殖等致富产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坦。

“通过‘5·10’和\‘7·22’两次灾后重建,岷县乡村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岷县县委书记郭世杰说,岷县在灾后重建中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麻子川乡吴纳村:“烂泥湾”变身“桃花源”

初夏时节,走在岷县麻子川乡吴纳村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上,只见白墙青瓦、屋舍俨然,房前屋后榆柳含翠、一派生机。宽敞整洁的村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小孩或健身或嬉闹,怡然和乐,仿佛世外桃源。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将广场照得雪亮如昼,村民有跳广场舞的,有表演武术的,有拉二胡唱戏的,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

“现在的吴纳村真是麻雀子变成了金凤凰,前不久还进入了甘肃省‘美丽乡村\’50强!”吴纳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说。

回想昔日的吴纳村,“那真是穷到了骨子里。”在村支书王海龙的记忆里,走的烂泥路、住的茅草房、点的煤油灯、穿的脏衣裳,基本成为吴纳村的生活写照。

王海龙说,吴纳村地处迭藏河源头,属典型二阴山区,年降雨量大,常年四季泥泞不堪。特别是一到雨季,没有河堤的吴纳河水就带着泥浆漫进村里,村道泥坑遍布,村里人出行都要穿雨靴,车辆更是无法进村。

转机出现在2012年,依托“5·10”泥石流灾后重建和省政府办公厅“双联”契机,吴纳村开始了美丽变迁。

从那一年开始,省政府办公厅积极协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硬化通村道路和村内巷道,让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修建了两座便民桥和吴纳河河堤,彻底结束了吴纳村人趟着烂泥过日子的历史;埋设饮水工程主管道,让自来通到了农家院;硬化文化广场1700平方米,在村道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改造5.8公里农电线路,村民全部用上了动力电。依托危房改建项目,结合“5·10”“7·22”灾后重建,全村306户群众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砖瓦房。(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聆听千年药乡的“文化交响”——岷县文化建设工作小记

通讯员赵鹏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享有“千年药乡”美誉的岷县,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百姓得享丰硕的文化果实。精品创...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