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岷县中药材“四化”种植锻造品牌

甘肃经济日报 2015-11-04 21:2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晓萍 张娟娟

自省上把岷县确定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工作试点县以来,县上按照“把岷县建设成甘肃南部较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保健食品及提取生产基地、现代物流仓贮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努力实施三大品牌战略(道地、绿色、有机),全力推动中药材“四化”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机械化)、加工提升、物流仓储、市场营销、电子交易、招商引资、质量追溯、生产标准、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县中医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今年6月5日获得了“岷县当归中国驰名商标”品牌。

优化品种结构 推进多元化发展

以道地中药材品种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坚持品种繁育与野生品种驯化相结合,科研、生产、经营并重,加快品种优选优育和种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了道地中药材高效制种、新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当归熟地育苗、麻口病防治和抽薹研究,努力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繁育能力。建成岷归1号原种繁育基地100亩、当归良种生产基地310亩、优质中药材种苗基地1.3万亩(其中当归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7700亩、黄芪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

建设生产基地 推动标准化种植

全县共种植中药材35.26万亩,其中当归15.12万亩、黄(红)芪 11.59万亩、党参8.39万亩,其它中药材0.16万亩。狠抓了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共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其中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0万亩,岷海、顺兴和、永康泰等县内企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的模式,建设药源基地 13个3.8万亩。全县共培育中药材专业村18个,推广中药材良种栽培技术、黑地膜无公害除草技术、无公害农药防控病虫害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23期2475人次。每个专业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占到了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预计全县中药材总产量将达到8.22万吨,种植业总产值将达到19.8亿元。

建设追溯体系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加快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和合作社建设从种植到产品交易的安全产业链,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农膜化肥等投入品、统一栽培技术、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外部包装、统一产品认证的试点和示范,全程进行信息记录,对种植农户进行建档立卡,市场销售建立台账,企业购销统一票据,实现全产业链的质量可追溯。对“岷归原产地标记认证”、“岷归地理商标标识”和“岷归甘肃省著名商标”、“岷归中国驰名商标”予以充分体现和宣传,设计岷归二维码,商标版权由政府授权相关试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使用,统一包装,实现产品全程的可追溯。

建设电商平台 增加流通渠道

抢抓岷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机遇,立足全县实际,强化措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当归城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特色农产品展示馆,建成永星、永光、店子等13个示范村服务点,按照“互联网+”的时代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电商+龙头企业”、“电商+合作社”、“电商+贫困村(户)+网店”的电商生态链。目前,电子商务已在贫困村落地开花,逐步发展壮大,带动农户将自产的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推介、推销到外地消费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强化品牌培育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挥岷县“千年药乡”和“当归之乡”优势,提升岷县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品牌培育,2011年以来,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品种为当归),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岷县当归种植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6月份完成了“岷县当归中国驰名商标”注册,目前岷县大宗中药材当归、黄芪、党参等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5%左右,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岷县规模养殖成增收“加速器”

本报岷县讯岷县加大畜牧业养殖力度,通过政策帮扶、科技投入,***多措并举,促进畜牧养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如今,走到岷县水草丰美的东部山区,过去的散养型发展成了现今的专业村、规模户,有些还成立...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