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小香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定西日报 2022-04-15 17:40 大字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爱平崔翔龙

日前,走进陇西县菜子镇二十铺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70个香菇大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走进大棚,钢结构架子上,整齐的菌棒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香菇探出“小脑袋”,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香菇摘采讲究的是时机,太早了没成熟,影响产量;太晚了成熟过度,影响品质,进而影响香菇的销售价格。”今年五十岁的张俊德虽然种植香菇才几年,但早已经验丰富,谈起香菇种植,像专家一样侃侃而谈。

几年前,张俊德常年外出务工,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很难找到比较挣钱的工作,收入有限,加之难以照顾家人,这让他产生了回乡的打算。就在这时,村上在高崖下社建立了100亩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急需要一部分人。于是,张俊德就来到了这里,承包了三个香菇棚,成了一名“菇农”。

目前,张俊德的每个菌棚平均投入菌棒7500棒,每棒产菇1.5斤,一个棚子每年可收入7000元以上。

二十铺村党支部书记李林伟介绍说,香菇基地实行统一采购菌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包管理。同时,实行一、二、三级香菇分级销售,由龙头公司对一、二等菇保底实行收购,其余等级菇由烘干车间烘干处理装袋进行销售,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每年还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菜子镇二十铺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是陇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陇西有发展香菇生产的自然禀赋。近年来,该县因势利导,不断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拓展产业链条,稳定规模提高效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陇西县卜家渠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卫平是陇西县第一批十个县级领军人才中唯一的一个农民,也是陇西县在香菇生产中培养起来的一个土专家。

“一有机会我就去学。”梁卫平回忆说,为了发展香菇产业,县上经常组织技术骨干赴外面学习,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乡土人才不定期巡回各食用菌生产基地对菇农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在一次次培训中让他们掌握了技术,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了技能。

合作社刚生产菌棒时,虽然有从河南高薪聘请的专家指导,但从外地运来的菌棒还是出现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通过上网查询,才发现从外地运来的香菇菌棒都采用了低海拔地区菌棒生产技术,造成了“水土不服”。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梁卫平多次进行实验,终于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合作社的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也逐渐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准。

据了解,目前,陇西县已建成“县、站、企、乡、点”五位一体的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全县7个技术服务站、5家菌棒生产企业(合作社)、14个乡镇和34个食用菌基地技术人员,加强香菇生产管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资金是影响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陇西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娜介绍说,近年来,陇西县充分依托世行项目、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政策,先后整合各类资金9500万元用于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和菌棒生产线,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每年投入资金900万元按照1.6元、1.8元、2元三类标准对菌棒进行分类补贴。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利用世行项目资金、产业发展资金、衔接资金等,将香菇收益金的10%作为公益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作为合作社运营资金,70%用于农户分红,带动全县1000户收入不稳定农户增收致富。

李娜说,自2018年以来,陇西县还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对每座食用菌棚体和每棒香菇菌棒分别按照282元和0.29元的标准进行保费补贴,累计赔付资金500余万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上了一把“保险锁”。

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670亩,已在14个乡镇建成香菇基地34处,各类生产大棚1197座,100万棒级香菇菌棒自动化生产线5条、50万棒级生产线1条,年生产香菇菌棒1000万棒,年产食用菌4000吨,形成从育菌、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新闻推荐

为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汛预警职责,陇西

为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汛预警职责,陇西县水务局主动作为,提前开展汛前预警设备检修维护。截至目前,已完成除巩昌镇外1...

陇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陇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