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新要素

甘肃经济日报 2018-11-23 01:01 大字

“三变”后的渭源乡村风景如画。

康家庄村观光农业综合体一角。

临洮凤凰山怒放的菊花。

本报记者丁陆军

去年以来,定西市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加速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胆探索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呈现出资源要素激活、产业发展提速、农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变”改革实施以来,定西市各县区结合各自产业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创新实施“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中医药、马铃薯、草牧、种子种业、果蔬等特色产业,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夯实了农村“三变”改革的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创新“三变”模式

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是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村,因为干旱,这里的土地投入产出比很低。实施“三变”改革后,在村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核桃树、李广杏各2000亩,同时配以饲养业,探索出了干旱山区荒山变青山、荒地变基地、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旅社、农民变职工的“五变”新模式,昔日的贫困村,借着农村“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致富的新路子。用村党支部书记刘斌的话来说,就是“以前,村里也想带着群众脱贫致富,但总是觉得无处下手。现在,通过‘三变’方式,我们找到了抓手。有了抓手,我们才能挺起腰杆子带领群众奔小康。”

通渭县李家店乡把发展金银花作为见效快、受益广的首要扶贫产业,先后建成金银花育苗、金银花标准化大田种植、鲜花收购及烘干加工“三个基地”,形成了金银花产业发展全链条。近两年共推广种植金银花3936亩,种植区域涉及12个村77个村民小组1131户,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39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4%。据该乡党委书记张建胜介绍:“已有133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收益42.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6万元;130户通过劳务分红收益52.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户均增收4000元;今年共有261户农户通过交售鲜花收益52.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48万元,户均增收500元。”

“三个基地”的建成,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劳务就业岗位,已成为真正的就业“扶贫车间”。在千亩种植基地,按照50亩一个单元网格配备1户2名生产管理人员,通过绩效考核,年支付劳务分红4万元,依次估算,可带动26户贫困户通过劳务增收脱贫。在种苗繁育基地管理、烘干加工厂,需长期务工人员30人左右,可带动30户贫困户年增收2.7万元。“三个基地”在今年年初的临时用工上,累计用工达3万人次,日工资105元左右。

陇西县马河镇杨营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杨营村食用菌富民产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三变”改革承载主体,引进该县胜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采用“四统一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管理种植)的经营模式,有效盘活了村集体和农户闲置资源资产。目前,已有36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按照产出量初步预算,2018年底村集体获得保底分红5万元,二次分红2616.3元,合作社分红1829.7元,土地入股农户分红803.7元,资产入股农户分红11850.3元。每亩土地在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增加了22元,每座大棚在经营收益的基础上获得分红收入329元。

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将农村“三变”改革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激活各类生产和市场要素,以特色种植推动“三变”改革。该村先后建成1000亩当归育苗基地和500亩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的模式,由吴纳村当归育苗协会整合农户零散耕地1000亩,建成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由村集体聘请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积极衔接县内外客户,签订中药材收购协议,解决销路难的问题。今年,全村共种植当归约500亩,黄芪约600亩,党参约100亩,预计实现收入24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中药材种植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3.6%。

渭源县会川镇干乍村依托东海高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建成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一处,利用国家投资301万元,对全村28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9万元。(转3版)

新闻推荐

关于公布2018年第三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公告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二条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

陇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陇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