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陇中重镇:人文自然资源融合发展

平凉日报 2016-11-04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李晓明文/图

“这里是极度缺水的,年降水量仅在四十毫米,而且集中在六月至九月,也就是下两三次雨。”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定西笔记》如此写道。

以渭河为界,定西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这里降雨稀少,土地贫瘠,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说。但在占全市总面积40%的南部高寒阴湿区并不缺水,尤其是漳县、岷县、渭源南部一带,草场广袤,林木葱茏,水源丰沛,这也彻底颠覆了记者对定西的最初印象。

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源头就在定西市渭源县。在渭河源景区采访期间恰遇阴雨天气,泉瀑、峡谷、秀山与原始森林、高原草甸,在雨雾朦胧中分外迷人。在景前区,近年新建的渭河源历史文化展览馆、禹王谒拜殿、中华九鼎台等,与优美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探源、寻根、祭祖的旅游胜地。

关于渭河之源,《尚书·禹贡》有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的记载。《水经注》也有“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之说。正是有着这独特的人文资源支撑,渭源县才有十足的底气,将渭河源、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石门雪山等自然生态资源和渭水源文化、秦长城文化、大禹导渭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集中整合,着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优势品牌。如今,渭河源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渭河源大景区也被列入全省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点建设的20个大景区之一。

作为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以及古丝绸南路必经之地,定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的人文古迹和旅游资源。

定西古称“陇中”,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遗址以及西起临洮绵延本市300余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有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的李家龙宫;还有一批以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国家4A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和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全市多途径筹措资金34.68亿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旅游资源的惟一性,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陇西县李氏文化可谓是定西深度挖掘开发人文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

李氏文化代表之一的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它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李氏大宗祠,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惟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2001年以来,陇西县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加大了对以李家龙宫为代表的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修复建设保护力度,对李家龙宫遗存的11座古建筑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研究收藏李氏族谱达800部,李氏文化博览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陇西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暨全球李氏恳亲大会,也吸引着泰国、印度、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李氏宗亲汇聚陇西,寻根问祖。

与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源相比,定西中医养生资源也十分丰富。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药乡”著称,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的35%、全国的7%,连续15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种植面积之首。自2008年市上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以来,定西市立足这些丰富的资源,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全市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定西市旅游局局长张平介绍,市上在不断做好李氏寻根祭祖、渭河源大景区、战国秦长城遗址、洮岷花儿非遗传承等人文旅游配套完善和保护开发的同时,目前正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及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战略机遇,在加大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依托特色资源,加快推进中医药养生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文化旅游增长极。

新闻推荐

陇西县10家非国有博物馆揭牌成立

兰州晚报讯(记者牛小亚)记者月1日从定西市陇西县获悉,陇西“海兴银炉”银饰博物馆、“玉祥阁”古籍博物馆、雅古陶瓷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耕读博物馆、红色记忆博物馆和票据烟标博物馆等家非国有博...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