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岸上的秦长城
□乡野之歌
长城离我很近,就在家乡临洮城北不远的地方。长城离我很远,早就横亘在先秦历史的峰巅。临洮以先秦战国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
临洮新添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咀,就是长城西端的起首之地,一个史书上赫然耀目的地方。这里东临深谷,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残存的古长城遗迹清晰可见
相传,这里也是秦公子扶苏母亲面对西方,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望眼欲穿的母亲并未等到儿子,只有消息传来,儿子死在了洮河西边的营地,从此那地方被称“太子寺”,也就是太子死的地方。每当晴空万里,人们站在望儿咀上西望,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眼帘。
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许多的文化古迹早已灰飞烟灭,古长城的遗迹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们是一部刻画着历史的书籍,是一页刻录着岁月的唱片。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万里长城看尽了朝代的兴替,饱尝了千年的雨雪风霜。今天,它虽然已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却依旧巍然屹立着。
1991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临洮杀王坡作为秦长城的起首之地,赫然出现在篇首,一时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瞩目,临洮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顷刻间闻名全国。
望儿咀是杀王坡上一座高岗,秦长城起首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如今高压输电线的铁塔周围还有明显的夯土层,犹如一页页发黄的史书,记录着那浩大的工程,也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万里长城举世瞩目,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长城史,无数民族的纷争都围绕长城进行着。今天的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也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热点。
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和秦都通住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千百年来临洮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秦国把临洮作为经营吸纳少数民族的地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二十多个世纪过去了,从这里开始的那条雄伟的古长城,像一条腾跃的巨龙,以其非凡的姿态起伏在北方的大地上,烽燧、城障、关隘,共同构成了它宏大、壮阔的气势。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汪遵写有:“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无不说明着长城的重要。
战国秦长城从临洮县境的新添镇三十墩,洮河边的南坪望儿咀抬起龙头,再蜿蜒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内蒙古准葛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
临洮境内秦长城遗迹众多且十分明显,从长城昂首西起的望儿咀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湾,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地,共五个乡镇约90华里,城墙残壁若断若续,犹如起伏游动的长龙,其龙脊均居高临下,御扼关键。“望儿咀”“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万长岭”“城墙岭”等等,这些镶嵌在龙脊上的烽燧关隘,至今在临洮残迹犹存。
专家考证,临挑境内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认为是典型的战国瓦。长城坡曾出土一页瓦片,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秦瓦。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北方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羌人居住地的农业生产。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
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化雨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的临挑秦长城已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还保留跟长城有关的地名,城墙的遗址却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秦长城在临洮人心目中的地位,这段长城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
临洮秦长城遗址 王安生 摄
新闻推荐
让生猪养殖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访兰州畜禽育种推广中心高级畜牧师石旭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怡璇“回想刚改革初期,大家温饱都有问题,农业、畜牧业都不发达,肉食更是短缺,当时,全国人均分配的肉量...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