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阿干古道之旅

兰州日报 2019-04-03 02:48 大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周言文文/图

在阿干镇,阿干河穿流而过。与河谷重合的,还有一条隐藏着的丝绸古道。这条古道曾是兰州通往临洮、临夏、甘南、天水和四川西北部的一条主要通道。千百年来,山水流转,事物变迁,人们从这条路来到阿干镇,带来外界的新鲜和事物,人们也从这里走出阿干镇,投身繁华的大千世界,创造财富和希望。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阿干镇还有一条遗存的阿干古道,值得一看。”在寻访阿干镇与煤炭的故事时,阿干河人文历史馆馆长彭维国无意间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便暗暗记在了心中。再一次踏上前往阿干镇的路途,专程去古道看一看。

在阿干镇,阿干河穿流而过。与河谷重合的,还有一条隐藏着的丝绸古道,这条古道便是彭维国口中的阿干古道,曾是兰州通往临洮、临夏、甘南、天水和四川西北部的一条主要通道。千百年来,山水流转,事物变迁,但是古道仍旧留存至今,甚至仍作为道路,供人们通行,也将阿干镇的煤炭,通过这条路,运送到了各地。

我们都知道,古时人群的聚集和村落的出现,一般都临近河流谷地,因为地势相对平坦,有充足的水源补给,便于生存与生活。有了人,便也有了路。

阿干河流谷地,沿途村庄较多,道路的形成便成了必然。络绎不绝的往来,这条阿干古道逐渐行走了出来。

彭维国是阿干镇岘口子的当地人,对于这条古道有着大量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阿干河人文历史馆内,罐罐茶依旧煮着,茶香与花香也没有变。但是这一次,彭维国要讲述的故事,换成了他珍藏着的阿干古道。

古时候,从狄道(今临洮县)至兰州只有这条路可走,古道也就成了当时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古时丝绸之路中段的一条线路。《三国志陈泰传》记载蜀将姜维围临洮,京州军自金城南经沃干阪(阿干)驰援。《晋书张轨传》记载:咸和初辛岩督运金城,为刘胤袭败于沃干岭。根据唐玄奘所写取经路线确定当年他就是通过这条路到达兰州的;唐玄宗天宝十一载,边塞诗人高适也是顺这条路,从长安取道狄道,抵达兰州,渡过黄河,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的,他曾写过数首记录兰州景色的诗。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岑参从长安西行,过临洮到兰州,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律《题金城临河驿楼》。

“虽然历史上,文人骚客和很多商旅都走过这条古道,但在历史中,关于这条古道的记载却甚少。千年古道荒废数十年,只要有时间,我经常一个人背着包,带着干粮和水,在阿干镇的山里寻找古道。”

《七里河区志》记载,明清时期出兰州城袖川门(今临夏路口),过洪门子、八里窑、二十里铺、岘口子、阿干镇西沟、和尚铺、摩云关,可达狄道州(今临洮县)进而南下四川,或东下陕西。道光年间,狄道翰林张廷选改筑山南马泉沟路,较前路平坦,又近10余里,可行轿车子、大车、驮轿、骡帮、驼帮、亦为邮路、塘汛之路,1935年甘川公路改道七里河区的韩家河西果园,此后这段路逐渐荒度。

根据彭维国介绍,阿干古道位于阿干镇至临洮县中铺镇之间,过往客商及马匹的补给、休息是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官方设置了一些驿站、塘铺,让信使、商旅容易得到给养。作为兰州向南的主要道路,阿干古道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明清时期,沿途设的塘汛、驿站供官方使用。

所以,能够在这里设司把守,这条古道,便不仅仅是一条路那么简单。

古诗、车辙、石洞子,历史在古道上留下了痕迹

小驿何年设,高当峡石中。地开双壁险,天假一夫雄。愁狖寒啼夜,饥茑晓掠风。慎旃行役者,感岂为途穷。——清·朱凤翔《摩云驿》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人朱凤翔任渭源知县时途经关山岭,写下了这一首描写当年摩云岭景象的古诗。

如今再次诵来,便已然站在了诗中的“摩云关”。在彭维国的带领下,采访车在山中盘绕。车窗外的景象,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村落渐渐少了,海拔渐渐高了,离山顶越来越近了。“到了!”当山路不在蜿蜒,面前突然出现一座村庄时,彭维国喊出了这一声。

清透深邃的蓝天,远眺可以看见层层梯田。静,安静,十分地安静,甚至飞鸟略过,都可以看见片片羽翼。

此时的位置是阿干镇东南的山顶上,关山岭是阿干镇琅峪村的一个自然村。柏油路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土路。低矮的房屋,篱笆院墙,偶尔一两只小土狗,低吠着从你的脚边跑过,顺着白色的墙根,一溜烟没了踪影。这就是历史中的关山岭,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子里的人们大多都下山谋营生去了,很多院落都空置着,任由草木丛生,只留下几户人家。

这一日,天很晴,山尖的残雪开始消融。滴滴答答顺着房檐留下来,像是一层挡在门前的水幕。仅容一车通行的村道,由此变得泥泞。

村子里的人很少,我们的到来,似乎打破了这份静谧。我们跳着走着,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最后,在一家商店门前,停下了脚步。

“我们脚下走的这条路,就是清代以前的古道。只不过,现在成为了村道。”彭维国转身说道,“再看看这家商店,还保留着从前的老式门板,柜台和货架。”从食品到日杂,甚至是布料,劳动工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黝黑的算盘珠,还放在柜台上,仿佛把时光都包浆在了这里。

可是在古代,这个小山村确实是一个交通要道上的关隘,把控着南来北往的商队。

关山岭,古时候叫摩云关,位于马衔山西延支脉,山势雄峻参天,云雾缭绕,似伸手可摸到云朵,故称为摩云岭,又称扪云岭、摸天岭。关山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沃干岭,为黄河与洮河的分水岭,亦称沃干阪,为古代狄道县至金城县必经之路。十六国时前赵攻前凉,在此大败前凉军。此处山高路险,也是周围的制高点,翻越关山岭下山就到临洮县地界。由于地处军事交通要道,明代便在这里设置“巡检司”,立关卡,以稽查行旅。因为摩云岭设置有关卡,所以又称关山或关山岭。至清代摩云岭巡检司被废,另设“摩云驿”“摩云递(驿)运所”,配驿马38匹,牛18头,驿夫18名,为传递军、政命令之专设机构。属清代驿站制之中等驿站,民国初撤销。现在想来,还真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

顺着从摩云关出来的这条路,穿过村子,是一个岔路口。“这条古道,从汉唐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清代前后,这条古道有过一次改道。”在岔路口,彭维国一手指着继续上山的方向,一手指着下山的路说道,“向南翻山下去,就到了现在的临洮中铺。沿着向北的道路下山,是清代开凿的一条,距离缩短了大约有5公里。若是这个方向继续走,大约三四公里处,就是这条古道有名的五虎峡,出了五虎峡就到了临洮县中铺镇的白崖子村,此村分为上、下白崖子,之后再行3公里,就到了关沟门,与兰临公路相接。”

山涧风吹过,吹来阵阵铃铛声。一位面色黝黑的老汉赶着几只羊,慢慢踱着步,一摇一晃从山坡下“爬”了上来。

我们顺着古道下山,不远处的村边路口上耸立着一座烽火台,层层人工夯筑,土层厚密敦实。山下的景象尽收眼底,是绝好的瞭望之所。

“走,再去看看当年这条古道上遗留下来的古迹。”彭维国一挥手,上了烽火台南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道。

踩着半米高的荒草,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在古道边上,紧贴着一块大石头,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大石头上,大约离原路1.5米高有一个方形大孔,约有30厘米长、20厘米宽,深度在5厘米;在大石头侧面,有一排3厘米直径的小洞,共有7个,这排小石洞上面也可以看到还有一排小洞的痕迹,这是目前遗留的几处丝绸之路足迹之一。

在大石洞边上还有两条非常明显光滑的印迹,像是粗绳长时间在此反复摩擦过的痕迹。正当我们各种猜测之时,彭维国却说,这些痕迹应是比较坚硬的东西摩擦出的印子。旧时的交通工具大多是铁车,铁车就是马车,人们为了让车轮耐磨,在木转辘的外缘上包裹上了铁瓦,一辆铁车就有七八百斤。粗略地丈量了一下,两长印迹之间宽度在1.6米至1.7米之间,估计是铁轱辘马车碾压出来的车辙。

马走过、车走过,人也走过;玄奘走过,高适走过,岑参也走过。一步一步,走过古道,走出了故事。

车马店,古道上最精彩的故事

车马留下道路的痕迹,人们在此写下故事。

相对于官府的役所,在阿干古道沿途,民间也开办了许多车马店。在上达关山岭之前,彭维国特意带着我们去寻了一番。

所谓车马店,就相当于现在的酒店,是供行人和车马补给休息的地方。车马店则是解决普通商旅食宿的场所,一般都有大车门,店内有炕,同时还提供饮食、草料。

从阿干河入黄河处的雷坛河开始,向南溯流而上,沿途的八里窑、二十里铺到阿干镇阿干西沟,此路上的和尚铺、关山岭、马泉沟等村庄,几乎村村都有车马店。在人口较多的村庄,车马店就有好多家。

很多都是以家族形式经营车马店,久而之久,家族姓氏便成了车马店的名字,也就成了车马店所在地方的名字。比如,往来的商旅歇脚,会直接说在“杨家店”“张家店”“李家店”等等。其中有的店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成了知名老店、深受商旅们赞赏。

阿干镇和尚铺桐条沟口的董家店就是这样一家店。据彭维国介绍,经他考察,阿干镇董氏第九代子孙董国江对阿干古道上的车马店有一定的研究:

在1936年前,兰州通往临洮、临夏的路沿阿干河流域走,从兰州出发,过阿干镇拐入西沟,沿沟而上,经沟窝子坡,翻越关山岭、拉驴沟,就到了临洮的中铺了。从兰州来的商旅在此要休息一夜,准备第二天爬阿干古道最陡峭的一段路。而从临洮及以南方向来的商旅,也需要在这里休整一下,才能进兰州城。

这众多车马店里,董家车马店是最大的,占地2亩多,布局大体呈长方形,靠山一面修着一排窑洞,临沟的一面则是铺面,院子中间是炭场,共有七八眼窑洞,20多间房子。董家老店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枣儿水,曾经,清凉甘甜的枣儿水为多少在炎炎烈日下奔波的旅人解暑。至今,董氏家族的后代还记得枣儿水的做法:将大枣烧出焦味,同枸杞、冰糖一起在火上熬制成水,冷却后饮用酸甜可口。

阿干古道上车马店众多,难免良莠不齐,不仅有董家店这样的诚信商户,也有部分杀人越货的黑店。其中马泉沟到临洮县的中铺镇这一段旧时因劫道的土匪较多,人称拉驴沟,意思是土匪抢劫时将过往脚户的驴拉走。所以,至今在阿干镇及临洮县中铺镇都流传有拉驴沟土匪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个阔太太带着几个随从从兰州城出发,傍晚时到达和尚铺,住在孙家沟口一家店里。岂料店主是一个贼人,他与土匪是一伙的,发现客人是有钱人,便预谋抢劫。第二天,阔太太几人继续上路,等他们走到拉驴沟里,突然跳出几个土匪,就在进行抢劫时,阔太太的随从拔出了枪,将其中一个土匪当场击毙。

后来,人们发现那个被打死的土匪是和尚铺孙家沟郝姓人,因为脸上有麻子,人称“郝麻”。当时,为了惩戒土匪,有人将郝麻的头挂在拉驴沟石崖上,示众很长时间。

窑洞,烟道,烟火气

在现存的古道边,我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杨玉春,他家祖上曾在这里开过车马店,而今他依旧在这片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劳作忙碌。

“这个地方叫杨家坪,就是原先我们祖上开过铺子的地方。你看这几口窑,就是之前开店时的窑洞。”60岁的杨玉春,一边说着,一边忙着搅拌水泥。“这些窑洞的具体年代,已经不得而知,可能从汉唐开始,经过明清、民国时期,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

窑洞前的公路,在以前是官道,路宽人多,所以车马店的生意也很好。以路为界,官道两边都有杨家人的车马店。“以前阿干河的水很大,官道两边我们都有窑洞。哪边被水淹了,就搬到对面的高地上,继续做生意。”

在路边的山崖上,至今还能看到7孔大小、高低各不同的窑洞。按照车马店窑洞的规制,大门、土炕、灶台、牲口圈等等,都已不在了,只留下最里间的一块地方,但仅仅就是这最里间,空间也有20多平方米。“这个窑洞,里面是马厩,外面偏窑是住人,就像是现在的豪华单人间。你看,旁边的台子应该是之前的灶台,人们在窑洞里面,生火做饭、取暖。”

“马厩在最里面?!”

“是的,当时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财富之一。所以,把马厩放在最里面,既保暖又安全。”

站在目前留存最大的一个窑洞口,一个不大的小厅,周围又分布着三四个洞口。“这口窑洞,类似于现在的套房。一个大门,里面多个房间,可以容纳好几户商旅同时居住。”

阳光从洞口透进来,可以看到细小的尘土飞舞在空中。“你看,要是细究这些窑洞的历史,窑洞内的一层层墙皮,就是最好的入手点。”果然,层层墙皮层层不同,就像是敦煌壁画,层层覆盖。但留到最外层的,紧贴着烟道,则都是一片漆黑。这片漆黑,就是人们在此生活留下的烟火气。

在这些留存的窑洞中间,有一个窑洞与众不同。在近两人高的山崖上开凿窑洞,俗称高窑,用梯子上下进出,目的是为了防土匪。在商旅往来的古道上,若是遇见打砸抢夺的山匪,没有地方躲藏,主人就可以把财物拿上进了高窑,撤了梯子便可自保。高窑的空间不大,我们小心翼翼地相互错让着爬了进去。“我听我爷爷说,这口高窑是清同治年间挖的,里面有暗洞,还有暗道。”杨玉春一脸神秘地说着,狭小的空间里,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不大的洞中之洞。

现在,杨玉春就暂住在高窑内。但是,在窑洞的不远处,杨玉春正忙着盖房子,准备搬出来,一边好好保护这些历史遗迹,一边守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车马走过阿干镇,留下了一条路。南来北往,物物交换。连通着两端和沿线,人们从这条路来到阿干镇,带来外界的新鲜和事物,人们也从这里走出阿干镇,投身繁华的大千世界,创造财富和希望。但终归,这条路,始终在这里,见证着这条路上的故事。

新闻推荐

临洮:“春耕课堂”到田间

临洮讯(通讯员刘婷婷)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连日来,临洮县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春耕课堂”搬到了...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