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适意即为乐 走近赵天侠的篆刻人生

天水日报 2019-03-29 12:25 大字

□本报记者洪波

作为一名职业印人,从事治印二十余载的赵天侠,早在年轻时便在天水篆刻业界小有名气。

2016年,一场意外的大火,将他辛苦半生积累下来的篆刻印石、印谱、字画藏书等付之一炬,一夜之间重回原点的他没有气馁,反而一边坚持学完了篆刻高级研修班的课程,一边从头再来。

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篆刻代表作品《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世界伟人肖像百印》等,频频见诸人民网书画频道、各类典籍,并受到国内外众多藏家青睐。

很好奇,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一路走到今天……

3月25日上午,慕名而来的记者按约定时间来到秦州区解放路,没多久便见到了前来相迎的赵天侠。瘦瘦高高的他,虽两鬓有些许白发,但蓝毛衣、牛仔裤,一身休闲打扮让他看起来却显得年轻。

打过招呼,随他一路穿过狭长的白家大园孙家巷,听到他手机里缓缓传出的古琴曲,不由让人忽略了眼前所有的拥挤和杂乱。

赵天侠的澹远斋就在孙家巷16号院,走进他在原址上建起的房子,屋内博古架上摆放着他的篆刻印石,墙上的镜框内是装裱好的作品拓片,简易画案上摆满各色石料、书籍,及临习的书贴和宣纸。

“除了这张茶台,你现在所能看到我的篆刻、书法作品,全都是这几年的东西。”点燃一炷香,赵天侠转过头说道。

伴着丝丝青烟,在《平沙落雁》平缓的曲调中,捧一杯香茗,赵天侠的思绪回到了让他记忆深刻的那一年。

2015年的后半年,杭州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举办首界熊伯齐篆刻高级研修班,一心想提高自己的赵天侠,也将自己的篆刻作品拓片寄了过去,最终甘肃省内仅他一人被录取。

一年时间里,共四期的课程学习中,他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的教诲,以及熊伯齐、范正红、许雄志等当代篆刻名家的亲自授课和悉心指导。

“也就是我在杭州第三期的学习期间,家里意外失火,把我半辈子的篆刻作品及拓片,以及收藏的字画、古籍等全都烧没了。等我赶回家一看,家里连屋顶都没了,只剩下两堵墙立在那儿……”

之后的日子,用赵天侠自己的话说,他是在一边重建家园,一边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业的。2016年7月,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完结业作品展之后,他顺利从研修班结业。

至今让赵天侠难以释怀的,既不是曾经创作的篆刻作品,也不是收藏的名家字画,而是那些与篆刻艺术相关的古籍,尤其是那套七本的手拓线装《邓散木印谱》。

“从二十年代起,邓散木的书法和篆刻便名扬海内。因他生在上海,又喜欢操刀治印,艺坛上曾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可见其非凡功力,他的手拓印谱对我来说太珍贵了。”

就这套书的来历,赵天侠觉得那是有一份情意在里边的。当年他还在东桥头花鸟市场摆地摊的时候,一次,因为丢了全部的印石和收藏书籍,难过的他几天没有出门。一位常和他一起摆摊的老人知道后,安慰他不要伤心,并拿出自己收藏十多年的《邓散木印谱》相赠,其后的十多年里,他当珍宝似的收藏着这套书,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局。

“其他没了也就没了,那套书可真把我给心疼坏了。”赵天侠不无遗憾地说。

祖籍甘肃临洮的赵天侠虽出生在天水,却自小在临洮长大,初中毕业后他接父亲的班到天水电缆厂工作,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纸。

“一次,我从《工人日报》看到刊登的一方邓石如的朱文印“江山如此多娇”,特喜欢,从那时开始,我便自己学着刻印。”

刻印需要章料,起初没钱买,赵天侠就下班后到藉河坝里去捡石头,回来打磨平了在上面刻。当时,天水搞篆刻的人还不多,于是赵天侠就买来书籍慢慢琢磨。

“那时候我每月工资也就48元,基本上工资一发就买书。周末单身楼上的年轻人都去看电影、跳舞,只有我关起门来学习,差不多三四年的功夫,我自学了高中、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买了哲学、心理学和历史书籍来读。”

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然而读书却让赵天侠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搞篆刻不光技艺高超就行了,其实不论书法或篆刻,只有以文化为底蕴才能走得更远。如果不是那几年努力学一下的话,我现在也只能算是个匠人。”

当下,一部分从事书法、篆刻的艺术从业者,把大量精力都放在提高技艺上,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高,赵天侠觉得这是不对的。对于艺术,他认为只有把时间放在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才是正路。

2000年,赵天侠离开工厂后做过小生意,也到建筑工地干过小工,但不论多忙,读书和篆刻这两样他始终没有丢下。

“父亲60岁生日,想给他送个礼物,当时听说过《百寿图》,却从没见过,但我还是计划着刻一百方‘寿’字印章。”

为节省材料,赵天侠买来八公分的长形章料从中间锯开,这样每块可以锯两个半,六个面都可以刻,“那一百枚‘寿’字印章,我整整刻了一年。”

拓印装裱后,赵天侠这幅《百寿图》被一位朋友看到,在其鼓励下,他又印了几份,然后拿到朋友的字画摊上,没想到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不少人看了我刻的《百寿图》后,问我刻不刻名章,刻一方多少钱。虽然那时我干小工每天也就17元,但我却没想过要靠刻印挣钱,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个爱好,就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实力。”

随着知道的人口口相传,前来找赵天侠刻印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冬,他正式走上治印之路,成为一名职业印人。

2008年,赵天侠将铺子从花鸟市场搬至伏羲庙,在这里他接触到更多南来北往的游客。一次,一位来自深圳的游客,在看了他的篆刻作品后问他会不会刻人物,想预订一套《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肖像印。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尝试以佛造像、人物肖像为素材,篆刻了《中国历代帝王肖像百印》《红楼梦》等一系列作品。

“你看,这是我刻的《世界伟人肖像百印》,创作中我力求保持人物的个性和神态,突出体现人物的气质。”

“这一方肖像印刻的是李刚田,他人品好,对我帮助很大,是我心目中敬重的老师,这是前年我给他刻的。”

一谈起自己的篆刻作品,赵天侠顿时情绪高昂起来,他打开手机里的作品图片一一给记者介绍。与照片对比之下,这一方方神形兼备的肖像印,确实令人惊叹。

许是受赵天侠影响,他的儿子也一直在学习篆刻。这两年,将伏羲庙的铺子交由儿子打理后,他便潜心研习书法和篆刻艺术,他将练习篆书、学习印学理论、刻印当成每日的必修课,并沉迷其中。

“平时我很少出去,有时在家能呆一个月不出门,在天水生活了30多年,现在出门坐车还时不时会出错。”

“看书或篆刻太投入时,将墨碗当水杯,把墨水当水喝的事也常有发生,仅为这嘴也没少洗。”说起自己一件件的糗事,赵天侠也乐得笑起来。

一旁赵天侠妻子接过话说:“平时给他买材料都是我跑腿,他不会说普通话,去外地学习还得我给他当翻译。只要一搞起篆刻,他就常常饭都顾不上吃。”

“其实到现在我觉得自己还只是个学生,我就想着如何能提高自己。”赵天侠给微信设置了个性签名“传承印学文化,弘扬篆刻艺术。”而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

这两年,他的肖像印日趋成熟、老练,但同时他觉得自己的文字印又有待提升。

“但凡学习篆刻的人,如果不从‘印宗秦汉’入手,那就走了偏路了。我现在学习汉印、秦印虽已得几分要领,但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印风,那还得继续提高,突破传统才是我今后要奋斗的目标。”

近一段时间,赵天侠正在创作一套《百和图》,这也是他给自己今年定下的一个新目标。

说话间,他起身到博古架上拿出已刻好的几方“和”字印,开心地给记者介绍:“这一方采用了大篆刻法,这方用的是虫鸟篆,这是九叠篆,其余的我会采用秦印、汉印、古玺印、流派印等不同方式,篆刻一百方‘和’字印,算是给国庆的献礼。”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提出给赵天侠拍几张篆刻的照片。在画案边坐定,他随手拿起一块章料,几笔涂上墨色,随后只见刻刀在他手中飞舞,不过几分钟时间,他就起身说“刻好了”。倘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方“和”字印竟是顷刻间完成。

面对记者惊讶的表情,赵天侠憨憨一笑:“篆刻所用的刻刀常被称为铁笔,在印石上篆刻,其实和在纸上写字一样,只要做到用心去写,自然也就一气呵成。”

一直以来,赵天侠很少参加各类展览。2017年,他的篆刻作品在“‘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中荣获精英奖,篆刻印石被永久收藏。于他而言,这也算是一种肯定。

赵天侠的朋友们对他很好,平时外出,但凡遇到对他学习篆刻有帮助的书,不论多远,不论多重,都会给他带回来。

“你看这套线装本的《四书五经》咱这儿根本买不到,这都是朋友从外地背回来送我的。”

“浮生适意即为乐”这方赵天侠的篆刻印石,是记者在一拍卖网名家印章专场看到的,此时,感觉它似乎正是已到不惑之年的赵天侠,历经跌宕起伏之后豁达心境的一种体现。

正如他所说:“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活着就要有价值,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现在做任何事,也就一个目的,就是要对得起自己,对的起大家,对得起社会。”

新闻推荐

临洮:“春耕课堂”到田间

临洮讯(通讯员刘婷婷)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连日来,临洮县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春耕课堂”搬到了...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