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绣”出“小康之花”——临洮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定西日报 2017-06-22 07:33 大字

本报记者王亚海通讯员穆军学

上世纪80年代,“三西”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展开,地处定西市西部的临洮县,在扶贫战场上从未懈怠。特别是近年来,临洮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弘扬“工匠”精神,用足“绣花”功夫,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织经纬

2013年冬,已封冻的临洮大地上,全县各级干部深入村社,访贫问苦。他们的使命,就是为如何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明方向、理思路。

临洮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扶贫、交通、水利等9个部门的30名负责人,对全县323个行政村9690户农户开展涉及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专题调研。随后,一次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在临洮各地开展起来。

据临洮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次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每一个村的产业发展及每一户群众的基本情况,为“1236”扶贫攻坚行动,特别是进行***奠定了基础。

在扶贫攻坚“***、精准脱贫”的新要求下,临洮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1+19+5”的***总体规划。

至此,临洮县在农村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电子商务、金融支撑等19个领域深入推进***精准脱贫的目标责任、主要措施、分工责任、完成时限、检查验收等具有“顶层设计”的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如何扶贫?如何***?工作推进的“经纬”已清晰明了。

在此基础上,临洮县根据实际问题和显现的新情况,对绘制“小康之花”经纬,进行了一步步完善。在完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小切口”倒逼解决“大问题”的“微改革”措施。

针对农村大量农机具闲置、资源浪费与“无人种地”的实际,临洮县主动探索、大胆尝试,大力推行集农机耕种服务、农机技术培训、废旧农机具回收为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模式,制造出了农机服务社会化的“大蛋糕”。据了解,该县目前共组建农机合作社40个,2016年完成作业面积7.6万亩,服务农户7250户,释放农村劳动力1.5万人,增加劳务收入1.6亿元。

针对易地搬迁项目中群众“搬不出、稳不住、难致富”的问题,探索提出了集中供养、集中安置、“插花式”安置、进社上楼等四种精准搬迁新模式;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实用技术匮乏、致富增收乏力的问题,探索推行了“1+X”农民菜单式培训新模式……具体而微、由点到面,“微改革”从最初的28项,已经扩大到54项之多,而且仍在继续扩充。

社会描枝叶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群众自身突破、寻求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临洮县组织部门负责人认为,为群众“配置”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能让致富之路更顺畅、更便捷,这也是该县致富能人进班子的指导思想。

太石镇三益村,在致富能人龚志荣的带动下,“跃雅森农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1.29万亩荒山得到彻底改造,完成土地综合整治5850亩,栽植特色经济林果3000亩,动力电、自来水、水泥路陆续上了山。贫困户的扶贫贷款被打包入股合作社,贫困户根据自身能力,从合作社租赁蔬菜大棚或发展养殖业。去年,贫困户通过“分红”和打工收益从合作社人均增收5000多元。(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诗书画意,笔砚家乡临洮二中高二(1)班杨惠

是谁偷走了灯火阑珊?斑驳了我的诗书画意。——题记家乡的水,微波粼粼;家乡的山,四季常青;家乡的人,朴实善良;家乡的文化,万古流芳。最美家乡景。洮水明珠,我的笔砚家乡;四季之景犹变,无...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