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直击脱贫攻坚的基层实践—— 用双手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聊城日报 2017-05-22 09:50 大字
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2.8万个贫困村,数千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是党和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中华大地持续展开。

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龚成梧从未想过,56岁了,自己有了人生第一份拿月薪的工作。这是发生在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省临洮县三益村里的新鲜事。

第一次领到3000多元工资,老龚攥在手里数了又数:“3000元啊,那是在3亩旱地里干一年活才能刨出来的收入。”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太阳能就是我们当地最大的资源。”临洮县扶贫办主任孙志成说,在中央的帮扶和政策支持下,当地开始发展建设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包括三益村在内的全县10个贫困村每村试点建成了一座6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每年为贫困村创收4.8万元以上。

授人以渔,脱贫靠智

安徽省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贫困户吴多平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清楚:想要让孩子改变命运,必须要多学知识、多学本事。

2016年4月,在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的帮助下,河口村的一批孩子前往合肥的一个汽车工业学校免费学技术,这其中就有吴多平的孩子。

“期待孩子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一个孩子学有所成,一个家庭就能脱贫致富。”李朝阳说,校方给了这些孩子很多关照,还答应未来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脱贫靠智。“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换个地方生活,从根本上拔掉穷根

一排排整齐而崭新的高楼,双向四车道的水泥路,超市、诊所等一应俱全……贵州省望谟县郊纳镇油亭村53岁的贫困户刘邦学至今都不敢相信,他就这样告别了困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大山。“以前想去镇上买点盐,都要在烂泥巴路上走几个小时。”刘邦学向记者描绘着从前的样子:一间破木屋四处漏风、黢黑的小水窖里永远只有浅浅的一层水、满村的牛粪猪粪散发阵阵恶臭……

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身无所长的刘邦学想要走出大山是难上加难。

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要求“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新闻推荐

省文联赴临洮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

省文联赴临洮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本报兰州5月19日讯(记者施秀萍)在第4个“5·23”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前,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等单位在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沿川子小学举行庆“六一”艺术进...

临洮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洮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