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豪村”里话发展——甘肃农民合作社发展管窥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薛巍敏

八月底,一则“甘肃一村庄当众分红数百万元,现金成山”的新闻迅速走红各大媒体,舆论在惊呼木苗公司“真土豪”的同时,却忽略了为农民挣钱的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实惠,它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未来在甘肃省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合作社是条好出路”

8月31日中午,艳阳高照,几天前热闹非凡的临洮县机场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不过,离开众多媒体聚焦的村庄从当地小广场张贴的“分红告示”中依旧能感觉到当日的喧嚣。

“活了五十多年,头一次见到那么多钱。”正在吃午饭的村民张宝民看到有记者来采访,立马放下手中的碗筷,略带兴奋地讲起了种树苗的“风光事”。

他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当天的确是钱堆成了山,人头攒动,连邻村的村民听到消息也来围观,“我们村是彻彻底底火了一把。”提及自家树苗种植情况,张宝民不禁感叹到:“农民合作社是条好出路。”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推广种树苗时许多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大家对种树苗到底能不能赚到钱都没有底。最终,村里通过开展农民合作社的模式让许多人下定决心试一试。

除了种树苗,张宝民也和村里许多人一样留了一部分地继续种菜,“幸亏参与了村里的合作社,今年的菜价低的一塌糊涂,地里的菜基本上全都扔了,根本赚不到钱。”

同村的另一位村民也有同样的感触:“今年菜价不行,明年打算把菜地全部撤了,多种点树比卖菜强多了。”

村民告诉记者,按照他们村里和木苗公司所签署的合同协议,每户农户将免费得到40万株云杉苗木,农户负责田间管理,3年后,农户将上交不少于38万株的成活树苗,每户可分红30万元。同时,这3年间公司每月还给每户农户发放1000元的管护费。

“机场村人多地少,这些年来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也没什么精力去料理菜地。而种树就要简单多了,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张宝民认为,农民合作社让原本只知道种菜种庄稼的他有了新的视野,也使得自己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致富路”越来越宽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甘肃省开展农民合作社已近十个年头。至今年6月底,全省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65561家,入社成员141万多人,带动社员252万多户,占总农户数的一半。

“明年就是相关法律颁布实施10周年,国家提出了各项扶持政策,省上也出台了加快发展意见、联席会议制度、示范社监测评定办法等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省农牧厅农村经营管理处处长徐麟辉认为,目前农民合作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早在2014年初,甘肃省批准成立了由农牧厅牵头,发改委、财政厅等9部门参加的省级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把扶持1万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计划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省培育7000家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3000家规范运行的家庭农场,作为承担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

除了政策强力支持,在资金扶持上甘肃省也狠下功夫,截至目前,共落实省级合作社扶持资金超1.1亿元,扶持合作社1203家。同时,一些市县也落实了一定的合作社发展资金,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合力,比如白银市从2008年起,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金昌市从201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

“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主体,未来将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徐麟辉看来,未来农民合作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扮演好角色,全省农民合作社坚持立足产业,紧盯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截至去年底,依托草食畜建立的合作社23899家、高原夏菜2800多家、优质林果4700多家、马铃薯1200多家、中药材3000多家、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100多家,占全省总数的63.15%。并涌现出一批影响力大、在全省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给广大农民带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一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是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突破口。

“长路漫漫”仍需努力

“农民合作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方向越来越好。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徐麟辉坦言,目前摆在甘肃省农民合作社面前的问题还很多,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挡在合作社发展道路上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流难以得到保证。采访中,有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但由于缺乏抵押物、缺乏专门的信贷产品,加上手续多、程序多,普遍难以贷款,“没了资金合作社就断了血,根本活不起来。”

其次,社会各界、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还普遍缺乏对合作社法律、法规知识和办社常识的了解,造成社会各界对合作社存有质疑,基层干部不知道如何引导合作社发展,农民不知道如何兴办合作社,组建合作社后又不知道如何办好合作社,导致许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弱,未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采访中,即便是在机场村,这个外人看来农民合作社兴办很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少村民并没有加入合作社,仍抱有顾虑。

此外,目前甘肃省大多数合作社带头人文化程度不高,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吸引大学生工作的能力还普遍较弱,不能满足合作社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保证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按照省政府《意见》精神,各级发展改革、水利、农牧、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对合作社申报实施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和服务。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问需于农民,围绕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来做好引导、服务。”徐麟辉告诉记者,下一步合作社要紧紧结合目前甘肃省“双联”和***,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运行机制和典型合作社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了解办理合作社的条件、程序和政策等,引导各组建主体和扶贫单位按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组建合作社,并依法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转。”

同时,甘肃省积极制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利用现有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项目,有计划的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民成员等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培训,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新闻推荐

临洮对计生特殊家庭进行技能培训

临洮讯日前,临洮县召开了由个乡镇的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分管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专干参加的全县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工作培训会。会上传达了市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工作推进会精神,重...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