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休老党员康文满—— 终身不忘党的恩情

兰州日报 2016-07-12 12:05 大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党把我从一个穷孩子培养成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党的恩情比海深。”今年75岁的七里河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康文满得知记者的采访缘由,显得激动不已。

尽管满头银发,但康文满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丝毫看不出他是75岁高龄的老人。说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康文满说这一切和共产党息息相关,都是共产党带给他的。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康文满1941年出生在临洮县的一个农村。1955年念完小学后来到位于小西湖的兰州第三初中读书,1958年考入兰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七里河区东果园小学教书。由于工作踏实认真,1964年调到七里河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室。1970年调到七里河区人事局工作。在这里,他从副科长、科长,一直干到劳动局局长。康文满告诉记者,他的青春年华基本上奉献在这里了。

康文满说,他自己从贫瘠的农村走出来的,来到兰州,来到省会城市,就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就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工作。工作起来抢着干,累活苦活不皱眉。由于工作踏实,1972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说,自己为人处世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呼。走上干部岗位后,他也一刻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康文满告诉记者,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自己从小到大,都与共产党密不可分,都深深地打上了共产党的烙印。是党让他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是党给了他实现事业梦想的平台。康文满满怀深情地说,当年他在小西湖兰州第三初中求学读书时,每月都能收到政府资助的6块7毛钱的助学金。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1元左右,政府就承担了一大半,让他顺利的读完了初中。康文满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康文满的大半辈子都工作生活在七里河区。在康文满眼里,七里河区一天一个变化。康文满回忆说,当年他从临洮来到兰州时,七里河区只有区政府楼、建兰饭店等为数不多的几栋楼房,其余全是平房。现在的主干道西津路当时还没有成形,五星坪、工大等地方都破烂不堪。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七里河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城市设施完备,设计精巧,让这里的人民生活的安心快乐。

康文满说,七里河区农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变化惊人。尤其是近几年的***,更让七里河区的城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民进城走得不再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土石路,而是干净整洁不颠簸的水泥路。从村头到庄尾,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小汽车,国产的,进口的,合资的,应有尽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少农民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冰箱、电视、洗衣机三大件一样都不缺。农民不但看上了有线电视,还用上了宽带,上网冲浪,耍起了微信、QQ。遇上喜事、乐事、高兴事,就纷纷往朋友圈里转发,让朋友们分享快乐。康文满说,这些年来,发生最大变化的,当属七里河区农村学校的发展。如今,七里河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城里的不相上下,城里有的各种教学设备,农村学校几乎都有。“唯一遗憾的是,现在农村学生太少。”康文满叹息地说。

1996年康文满光荣的退休了。但是他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他始终坚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从言谈和行动中,严格要求自己,他说,共产党员要有共产党员的样子,讲话做事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人虽退休了,但还是要保持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处处作好榜样,要管好自己,管好家人,不要别人来指责你,不要为党抹黑,这就是一个退休党员的情操。

他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退休后出任七里河区关工委副主任。常年为中小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带领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为了做好关爱青少年活动,他参加了“五老”宣讲团,以法律道德、心理健康、革命传统、亲情教育为重点内容,在学校进行义务宣讲、培训,做专题报告,讲革命故事,讲人生观、价值观。从学做家务,到教会孩子们学会感恩,为以后更好走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康文满放眼未来,情系下一代,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奉献着力量,以夕阳之躯托起祖国的朝阳,并影响激励着周围的人。

在康文满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一大摞红色的荣誉证书。有1991年度争先创优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度被七里河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个人,2014年被评为“五老”先进个人……对于康文满来说,荣誉已成为过往云烟,踏踏实实地过好退休后的每一天,再为社会、为国家发挥力所能及的余热,是他每天都要认真面对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