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盛放在花枝上的人生——记临洮县农民育花专家孙生顺

定西日报 2016-05-22 07:17 大字

□王得胜穆军学

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绚烂多彩的事情,也可以默默地只做一件事。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的一位农民育花专家孙生顺,埋首花间数十年,寒暑更迭,青丝变白发,但不变的是那份执著的热爱和追求。

花缘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20多岁的孙生顺成了一名插队知青,他的脚步一下子踏上了厚实的土地。之后,人生的走向似乎便顺理成章了。

在插队期间,孙生顺认识了下放到农村的农校教师田光明。从小就勤奋好学的孙生顺,在田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农作物科学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这为他后来从事花卉研究培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与花卉的第一次结缘,是孙生顺在县种蜂场工作的时候。一次,孙生顺到四川放养蜜蜂时,在成都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叫卖鲜切的唐菖蒲。“我们那儿也有这种花啊。”种花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

回到临洮后,孙生顺马上辞去了县种蜂场的工作,在一小块自留地里开始栽种唐菖蒲。

不做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正式”成了农民的孙生顺,志向像土地一样坚实。他从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武汉东湖花卉盆景研究所引进种球,并不惜重金从同行手中购买荷兰引进的原种唐菖蒲籽球,高起点地开展唐菖蒲的种植培育。

1987年,在孙生顺的承包地里,全国唐菖蒲良种繁育协作现场会议召开了,来自广东、湖南、北京、吉林、上海等地的专家都来了。这一年,对孙生顺而言是辉煌的。

此外,孙生顺引进培育的郁金香,也为他赚足了名声。早在1991年,《中国花卉报》就对孙生顺进行过报道。当时正在新疆考察野生郁金香生长情况的中国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专家王雪洁看到报道后,与新疆林科院院长吾尔买江专程来到他家里实地考察。

“中国八亿农民中只有你成功地培育了郁金香,我国的植物学家还在沉睡中。”这是吾尔买江对孙生顺的评价。

1991年,孙生顺受邀在甘肃省种子总站举办的培训班上讲授“唐菖蒲良种繁育与推广”;1992年,甘肃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与甘肃农业大学花卉研究室共同聘请孙生顺为他们生产郁金香种球的技术顾问;1999年,香港缤纷园艺公司西北种球繁育基地也聘他为技术顾问;孙生顺曾代表甘肃参加过全国第二、三、五届花卉博览会……

花梦

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来到孙生顺老人的牡丹园中,清香扑鼻、满目缤纷,让人不禁惊叹,在这普通的农家院落里,竟然藏着一处如此绚烂的国花园。而年近七旬的孙生顺更让人惊讶。面带笑容、不善言辞的他,是中国西部农村随处可见的老农民形象,怎么都难以与育花专家联系起来。

就是这位老者,在他41岁参加全国第二届花卉博览会时,看到洛阳牡丹开得姹紫嫣红,家乡随处可见的紫斑牡丹浮现眼前。想起家乡的牡丹因品种单一、退化严重而不再有“牡丹开径尺”的盛况,心里很是酸楚。

谁都没想到,就在唐菖蒲、郁金香培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孙生顺却将研究的主要精力转向了紫斑牡丹,从而踏上了艰难、曲折、漫长而又难以预知结果的紫斑牡丹新品种培育之路。

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的优良中原牡丹品种,云南、西藏的野生牡丹品种以及法国、日本等国外优良品种,纷纷聚集到了孙生顺的院落里。也是在这个院落里,一次又一次的培育实验不断进行,那些孙生顺所说的远缘杂交专业名词,笔者不太懂,但研究的成果却是看得明白的。

在我国各品种的牡丹中没有大红色系的,但在他的花园里,我们看到了;黄色的牡丹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但在他的花园中,我们看到了;黑得像墨汁一般的牡丹,人们从来就没见过,但在他的花园中,也在静静绽放;当地的牡丹一枝一般三四个花蕾,但他培育的一枝竟有七八个,甚至多达十个,而且出现了花径达26公分的特大花型牡丹……(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临洮***产业贷款助力脱贫攻坚

通讯员张全有景峰牛建军“去年10月份,我在村上富民产业合作社的帮助下,顺利贷到5万元扶贫款。随后,与村主任所创办的甘肃跃雅森现代农庄签订了入股合作协议,在农庄经营的塑料...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