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每一个乡村都变成“桃花源”——临洮县“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定西日报 2016-02-15 00:31 大字

本报记者漆勇通讯员穆军学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世外桃源,是人们追求了几千年的生活梦想,而如今的临洮,正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让每一个乡村都变成“桃花源”。

“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修好梯田,就等于给子孙后代留住了财富。”临洮县委书记石琳所说的,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声。

“美丽乡村”建设,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土地,是基础性的工程。

自十年前该县开展梯田建设以来,梯田建设的面积连年增长,仅在2015年,该县就完成机修梯田4.06万亩。如今,该县已拥有梯田面积35.5万亩,“土地平旷”的美好愿景,正在临洮大地上一步步变成现实。

土地改造了,产业发展就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该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马铃薯、畜牧、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

“乡镇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抓好一个特色产业,就能将乡镇经济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衙下镇党委书记裴琴对特色产业的发展看得很透彻。而对于该镇刘排子坪村的养殖户吴存平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实在在的增收,他告诉笔者:“养2个母猪一年的收入相当于1名工作干部一年收入。”

据了解,该县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和花木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0万亩、22万亩、14万亩和7万亩,畜禽饲养量突破700万头(只),优势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

良田美池桑竹,让“桃花源”中的人们衣食无忧。产业培育和发展,则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腰包鼓了的农民有了“美丽乡村”的愿望。

“房舍俨然,阡陌交通”

新建的、颇具特色的农家小院一字排开,依着地势,一排一排……看着该县太石镇张家岭易地搬迁点上的景象,“房舍俨然”一词便自己跳了出来。

“以前担心搬下来没办法生活,现在住上了新房子,养羊的圈舍也盖好了,交通也方便……”提起搬迁后的生活,朴实的张家岭村民夏虎山打开了话匣子。

在临洮,像夏虎山这样的群众正在越来越多。据统计,该县在2015年新建易地搬迁住宅4440套,此外,农村危房改造的数目也达到了6500套。此举在让群众居住更安全的同时,大大地改观了农村面貌。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而言,可谓金玉良言。

该县八里铺镇的高庙村,原先是山大沟深、出行不便。但现在,一条4米宽的硬化路从山下蜿蜒而上直通村庄。“我们村现在主要种植中药材,养牛羊。路通了,销路也畅通了。”该村村支书站在村头,指着从村子通向集镇的硬化路说。

如果说“阡陌交通”是古代农业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需求,那么公路通村通社,则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需求。而这一需求在临洮,已经成为现实。

据了解,该县争取实施全国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项目,硬化(油化)农村道路1369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548公里增加到2917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油化)路的目标。(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青青河畔金泽之光——临洮县金泽小学“水育”文化建设纪实通讯员单忠平苏维平

临洮县金泽小学成立于2011年8月,位于临洮县城西,是一所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1006人,教师56名。建校以来,学校以“水育”文化为主题,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社团活...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