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百合的困局与出路

甘肃日报 2013-03-11 08:40 大字

刚采挖出来的新鲜百合。

堆码在加工点的百合。

白玉理家的百合加工点。

加工点工人手工分拣百合。

加工好的干百合。

山梁上的百合

本报记者 李成侠

“干百合这一行当的,发了家、挣了大钱的都是在2000年前后。再后来就不行了,也有挣钱的,但人数毕竟少,大部分都让中间商挣走了。”

3月4日,记者和兰州市七里河区区委宣传部的刘丽娟去魏岭乡,采访当地百合种植户的时候,白家岭村支书张灵通一见面就这样说。

从兰州市区出发,经文化宫,驾车沿公路朝阿干镇方向驰去,大约走20多公里就是七里河区魏岭乡了。沿盘山公路蜿蜒上升,在缺乏任何色彩的早春时节里,路两边沟壑纵横,一片苍茫景象,许多村落毫不起眼地点缀其中,有些背阴洼地里的积雪尚未消融,仿佛还在冬天的肃杀里沉睡。刘丽娟说,原先这里遍布小煤窑,煤炭是当地主产;近些年小煤窑关停后,百合就成了支柱产业,当地居民年纯收入的40%-70%来自百合种植。

到了坐落在山嘴上的魏岭乡政府院子,这里阳光特别明亮。乡党委副书记满敬东迎了出来,然后我们一同去白家岭村。

满敬东在乡上分管党建和宣传,在路上,他说,政府考虑到煤炭开采的安全问题,这几年把一批规模以下的小煤窑彻底关停,并计划逐步把山顶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村民搬迁到山下,这是政府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现在各个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山上好多人家也都把孩子送到山下镇子里上学,原来的小学因为缺乏师资和生源,不得不撤并掉,这也从社会层面上倒逼,使城镇化步伐自觉加快了。

车窗外还能看到当年开采煤矿时留下的痕迹,但空旷的公路上不再有拉煤的大卡车。拐过一个叫象狮山的垭口,白家岭村就到了。回望通往各个村庄的道路,都比较宽阔平整,与几年前相比,农村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

白家岭村支书张灵通看上去是一位精明人,他带大家进到一户人家,主人叫白玉理,他家是全村20多个百合加工点之一。

这家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上百个塑料箱,有部分箱子里装着刚从冷库取出来的百合。“这都是去年11月采收的,今年的还没下来。”张灵通说。

进到里面屋子,有五六个人正在分拣百合。记者问她们干一天活儿能拿多少钱,其中有一个回答说:“80元左右。”张灵通插话说:“不止这个数。加工一斤百合8毛钱,有的人手快,一天能加工150多斤,一天下来能拿100多元呢。”

正说话间,一辆小货车开进了院子,卸下七八只麻袋,里面装满了烤百合,也就是百合干。百合干现在售价每斤98元,每麻袋按50斤计算,差不多就是5000元。需要赘言的是,百合现在的加工基本上还停留在“毛百合”、真空包装百合、烤百合阶段。所谓“毛百合”,就是把个儿大的百合分拣出来后经过冷藏,直接上市销售;真空百合则是把中不溜儿的剥去外皮后进行清洗、真空包装后冷藏外运;而烤百合就是把个头小、散的掰成瓣进行清洗烤制,做成百合干。但加工烤百合需要大量的水来清洗,每150公斤需要4立方米的水。而白家岭这一带却十分缺水,直接制约了百合干的加工生产。

从采访中了解到,像白玉理这样的中等规模的加工点,每年能加工百合6000多箱,一箱按10公斤、每公斤按80元计算,一年加工百合的产值就在500万元左右。现在全村有20多个加工点,总产值接近亿元。满敬东说,“百合作为产业,带动了上下游好多相关项目,像包装、物流、冷藏等等。现在的问题是,这里让水给制约住了,要是水能上来,就可以解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按现在每天收入计算,搞百合加工一个月能拿3000元工资,大家也用不着到外头打工了。” 

照此估算,像白玉理家这样的加工点利润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张灵通算了一笔账,百合从收购、加工、运输几个环节下来,每公斤费用在7元左右。按今年百合收购价,差的每公斤25元上下,好的34-36元,最好的优等品46-50元,而1斤百合加工为成品后只有7两左右。到了销售环节,价格理不顺,很难说有利润。“现在的百合不好卖,要是渠道不好,有时会赔进去的。‘菜贩子,对半子。\’利润大头都让中间商拿走了。”张灵通说。记者问白玉理一年究竟能赚多少钱,他只是呵呵笑着:“不好说,不好说。”

这些经过分级处理的百合按个头大小进行分装,然后通过冷藏车外运到广州、上海、江浙等地,再进入当地的商超销售。有的还会发送到台湾、香港,有的出口到日本、美国,售价最高时,在日本1公斤曾达37美元。到了百合采收旺季,西果园镇、魏岭乡、黄峪乡、阿干镇4个乡镇每天发往外地的货车就有好几辆,一辆装10多吨,一天就是几十吨。整个产区年产百合1530万公斤,产值4亿多元,要是加上农民自产自销这一块,数字还更大。而七里河区农业总产值才6亿元,百合就占了其中的2/3。

从整个百合产区来说,更大的加工点都集中在七里河区武家沟一带。站在山梁上放眼望去,那里农民建的楼房红墙绿瓦,从初春的一片土黄色中十分耀眼地跳了出来。“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十几年前建的,那时候凡是做百合的,都挣了大钱。”满敬东说。

我们驱车去武家沟的路上,两边还有积雪,田畴里有的仍然是玉米秸秆茬儿。在接近去往临洮县七道梁的公路旁,有一家比较大的加工企业,叫兰州宏利百合产销部。进到院子里,并没有见到几个干活的人。老板名叫龚伟,很年轻,这家企业是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平时有30个工人。他说他这个厂子一年加工外销百合有200吨,每吨大概能卖3-4万元,从收购、加工、销售这几个环节都是自己做。“现在看着规模大,可是不挣钱。挣钱都是在2000年前后那阵子。人工不好找,一个月3000元工资,都不一定有人干。”

困局中的百合

百合作为一项得天独厚的特色产业,一直很受兰州市及七里河区重视,为此还成立了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这个机构还有一块牌子,叫七里河区百合质量监督管理站。管理站作为事业法人单位,是“兰州百合”证明商标的申请人和持有人。3月4日下午,办公室主任李武国从整个产业层面上介绍了详细情况。

“兰州百合”是2001年12月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证明商标,2010年11月被甘肃省工商局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所谓的证明商标,就是带有地名的商标,它有原产地保护和产地区域方面的严格要求。在七里河区出台的相关标准中,百合产区被划定在七里河区所辖西果园镇、魏岭乡、黄峪乡、阿干镇境内及周边适宜种植兰州百合的山区范围内,种植地海拔高度1800m-2200m,坡度不能小于5°。从此意义上讲,七里河区这4个乡镇可谓得天独厚,而其他地方也产百合,但“淮桔为枳”,无论口感、品质都相去甚远。

在品质特征方面,用于种植兰州百合的种球,必须是优质独头兰州百合鳞片经三年无性繁殖培育而成的母籽;种植期为每年春季3月份和秋季11月份;采挖期放在百合休眠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秋季的10月15日到次年的3月25日;从母籽移栽到大田后,再生长三年,才够采挖条件。在管理站编撰的行业标准册子里,记者还看到,产品要求色泽洁白,口味香甜,总糖含量不得低于8%,粗纤维含量不得超过0.8%。

2012年6月,兰州市将“兰州百合”上报申请“国家驰名商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4月就可获批。“这个要批下来,对以后的销售肯定有帮助。”李武国说。

从百合种植的历史来说,有的人说清中期就有,也有的说要比这早,但相对一致的看法是,大约有150年左右。上世纪80年代,大家开始认识到百合的食疗价值,真正形成规模是在90年代。“那时候1斤卖两元钱,要放现在,折算下来就是四五十元了。从我们的收入比来看,现在的价格反而要比以前低。”刘丽娟说。

赶上百合最红火的时候,也就是2000年前后,武威、金昌、榆中、临洮都有种植,百合遍地开花,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家家都打“兰州百合”招牌,但渐渐都被淘汰了,因为这几个地方种的百合无论在品质、口感等方面都很差,尤其是临洮,“地下有很多田鼠,看上去百合在地上好端端长着,但地下的鳞茎早被田鼠吃光了,一拔只有一个秆。”白玉理说。“翻过七道梁,那边种不成百合。榆中早几年也种,现在也还在种,要说品质,就是赶不上我们魏岭。说到底,土地热了不成,凉了也不成,平地上也不成,最适合种的地方,就我们这一片山坡。”

还是在魏岭乡白家岭村,在白玉理家隔壁,是种植户老白的家。老白一家5口人,孩子在下面镇子里上学,就他和老伴在山上种地。他家砖混结构的一院房子,就是在百合价格最好的时候盖的。

“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种百合哪能挣上钱啊。”老白说,“2000年的时候,百合1斤卖8元,情况好得很。最好的时候是2004年,1斤差不多卖20元,一亩地产3000到5000斤,个头又大,品质又好,你算算是啥光景。”但种百合很伤地力,不倒茬、不歇地,百合就不长了,有的一亩地现在才产1000斤左右,而且个头小、独头率低,卖不上价钱。好多农户连茬种植,品种退化十分严重,产量下降,个头变小,品质变差,亟待提纯复壮、改良品种和优化母籽。

尽管魏岭乡在山顶上,但人均耕地并不多。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魏岭乡总共有耕地2.8万亩,适宜种百合的也就1万亩左右。像白家岭村,人均耕地只有1.4亩。老白家种了2亩百合,其余的地需要倒茬,种的是玉米、洋芋。由于这里是二阴地,并不适宜种植小麦之类需要更多光热的作物。他算了一笔账,百合从种下到采挖,至少得6年时间,每年一亩地仅肥料这一项,少说也得500元,6年就是3000元,不算人工,一亩地产1000斤百合,1斤卖12-14元,平摊下来,一亩地一年的收益也就2000元,远远比不上打工挣得多。

对种植户来说,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包括西果园镇、黄峪乡、阿干镇都是如此。在此前提下,当地农民种植百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而无法出去打工的老年人和妇女们,或者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而出不去的年轻人,才把种百合当成一种生计来做。而且,随着百合品种的日渐退化,提纯复壮和选育良种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即使现在着手就搞,至少得9年时间才能完成,对种植户来说,这个商机过于遥远了。

和百合品质一起退化的,还有急剧收缩的加工户。以前七里河这4个乡镇,每个村有加工户40-50家,现在各村只剩下不到20户。“以后山上的村民还要搬迁,好多不适合耕种的山坡地需要退耕,要逐步恢复生态,百合的产业之路后继乏人。”满敬东说。

漫长复壮中的百合

魏岭乡农办主任杨永福对百合产业问题十分清楚。他说:“现在主要劳动力都流向城市了。但从可持续的角度看,百合收入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百合种植占了总土地面积的40%,这里农村最终的发展路子还是要把百合产业做大,建成小康也要在百合上做文章。区上对此特别重视,给乡上压了任务,要让我们增加百合种植面积。我们全乡总共才2.8万亩耕地,种百合的地1.08万亩,而且所有的地都种过三茬以上百合,再种产量根本上不去,品质退化也严重。尽管现在百合价格相对稳定,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商贩手上,到农户那里,效益还是不好,也影响了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想扩大面积都难。”

迫于土地压力,也有农民在外面租地种植百合。但有两个问题:一是能否种出好百合很难保证,二是土地租金传导到价格上来,成本增加,价格没有优势,难以持续发展。

杨永福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区上要加大百合母籽提纯优化资金投入,尽快淘汰已经退化的品种,适当给予种植户一些补贴,甚至把培养好的母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让种植户有钱可赚,这样就能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加工方面,把一些散户集中起来,引进资金建立大型冷库,减少百合贮存、运输中的损耗,这样一来,利润空间相应也会提高。

实际上,面对逐渐萎缩的百合产业,乡上也十分着急,也在积极想办法如何让农民致富。眼看着榆中一带的露地蔬菜、大棚蔬菜渐成气候,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七里河区的这几个乡镇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指导农民种植白皮核桃、党参,搞设施农业,组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并且动员村上有致富能力的带头人成立百合加工企业,让村民就地就业。通过这些努力,总体来说,农民收入一直在稳步增加。

3月4日下午,采访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武国的时候,他也谈到了同样的情况。李武国说,在七里河区的西果园镇、魏岭乡、黄峪乡、阿干镇这4个乡镇,适宜种植百合的土地有8万亩,2012年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今年计划增加5000亩,达5.2万亩。为了保证质量,以后控制在5万亩,最多不超过6万亩。令人欣喜的是,从2009年开始,百合价格稳步上升,收购价去年春季每斤18元,秋季14元;今年春季每斤15-16元。这几年价格波动小,农户收入也比较稳定。

就目前现状来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由于许多农户连茬种植,百合产量、品质迅速下降,品种退化严重。以前百合独头率在70%以上,像成人拳头一般大的比比皆是,现在独头率仅为50%,个头越来越小,而且亩产量从原来2000多公斤下降到现在的700-800公斤。

为了扭转百合产业颓势,兰州市以及七里河区下大力气进行品种改良繁育。据李武国介绍,目前他们已经着手在搞百合的提纯复壮工作。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鳞片繁育,用这种方法繁育的百合母籽独头率高,个头大,产量高。具体讲,鳞片繁育就是把百合的鳞茎一瓣瓣掰下来,在温室里栽培,两年就可以长出叶片,然后再移栽到大田里生长两年,培育成小母籽。一亩小母籽生长两年后,再进行移栽后就扩大为5亩百合,生长3年后就可以采挖上市。但这个过程前后需要9年时间。区上将这种方法繁育的母籽,计划今年在百合主产区推广种植500亩。

另一种是建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组织培养中心,通过试管进行繁育,然后移栽至日光温室生长一定时间后,再推广到大田。这种方法繁育周期仍然很长,也要9年时间。

在百合品种繁育提纯、提高品质的同时,区上还对百合的深加工进行研究开发。百合由于生长时间长,含钙量很高,其中硒含量甚至超过猕猴桃,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科研部门根据这一特点,开发出了冻干百合、百合营养麦片、营养粉、百合咖啡、百合醋等,产品附加值逐步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利润空间,更好地调动农户积极性,区上、市上筹划第一步在上海、北京、广州建立直销网点,成立配送中心,把营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再逐步扩展,用3-5年时间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直销点,把产业规模真正做上去。

兰州百合100多年的种植历史,铺就了今天产业发展的道路。如何走出目前恶性循环的困局,振兴“兰州百合”产业,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理顺产销关系,更需要一份执著与等待。

兰州市七里河魏岭乡沟壑纵横

兰州市七里河魏岭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面积较少,这里自关停小煤窑后,农民收入的40%-70%来自百合种植和加工。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成侠摄

新闻推荐

作为全省林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苗木产业:新型富民“绿色银行”本报记者陈泳

作为全省林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苗木产业:新型富民“绿色银行”国有苗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过去,甘肃省的林业育苗主要集中在各地的国有苗圃,仅满...

临洮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洮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