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济南的“高光时刻”
曾巩像 大明湖汇波楼大明湖曾堤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摄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近些年,宋朝格外“热”。先是因“不杀一个士人”成为知识分子最想穿越回去的时代,近期又因电视剧《清平乐》展示的繁华气象圈了一拨铁粉。在宋朝强盛的大背景之下,当时的济南(时称齐州)也迎来了一段“高光时刻”。彼时的齐州,不仅已经建设成一座优美的“园林城市”,而且是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流芳文学史的除了济南本土的“济南二安”,曾巩、苏辙、欧阳修、晁补之等这些举重若轻的文人,也在齐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学印记。
宋代的齐州是座“园林城市”
宋朝的齐州究竟如何“高光”?需要先了解下北宋时期齐州的城市建设情况。济南在北宋中前期称为齐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国政区为十五路,齐州属于京东路。此后北宋行政区划多有变更,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齐州升格为济南府。北宋前中期的齐州下辖五县,包括历城、禹城、章丘、长清和临邑。
北宋初期天下基本安定,齐州也迎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成为北方重镇。齐州有着便捷的水陆交通,是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到青州、登州、莱州、密州等地的交通枢纽,也是当时京畿、河北、京东等地区的商品货物运输到沿海地区的重要集散地。
看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口数量。北宋时期,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城市,而当时齐州的人口数量达到两百万以上。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齐州在宋徽宗年间有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一户,但《济南通史·宋金元》卷指出,这个数据并不准确,有大量隐漏户口没有统计在内,此时齐州的实际户数应该至少有四十万户。假若每户按照五口人计,齐州人口数量应该在二百万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算是“特大城市”。
齐州城市面貌在北宋时期有了很大改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在一篇《谈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的文化特质》的文章中指出,就济南的城市建设而言,北宋和明代是两个重要时期。北宋主要是“修园”,明代主要是“修墙”。前者奠定了济南“湖、山、林、泉”的园林格局和风格,后者通过城墙的建筑奠定了济南城区的格局和风格。北宋“修园”并非像苏州那样建造私家园林,也不是一泉一景的修饰,而是依据“城即园林”的思路,对湖山林泉予以整体规划和修整。
众所周之,对齐州的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北宋熙宁四年(1071),曾巩任齐州知州。他在任期间,从趵突泉到大明湖(当时称西湖)到北部华鹊一带的水景、湖景、山景得到全面修整。趵突泉经过开渠引泉,泉溪相连,穿城绕郭,整个城市因泉溪的环绕而变成一座泉水涌流的城市,变成一座大园林:“来见红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济南作为湖山林泉综合一体的城市格局,在北宋时期,即900年前就基本定型。当时的济南不仅有湖、有山、有泉、有林,而且湖山泉林构架了城市的基本风貌,其整个城市就是一座风光优美的园林。”王育济认为。
北宋时期的济南,不仅政治昌明人口众多,更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园林城市”。名流学士在齐州写就华彩乐章
2019年是曾巩诞辰千年,济南为这名曾经的齐州知州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北渚云飞,泺水历山迎帝子;明湖波净,莲歌渔唱念曾公。”900多年来,济南人一直感恩这名为城市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知州,他不仅推动了济南“园林城市”的建设,还为齐州留下了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的诗文。
酷暑时节,曾巩漫步在大明湖,“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信步一处桥边,望着远处片片芦苇、波光湖水,荷香阵阵飘来,沉醉于旖旎风光中的曾巩由衷感叹:“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曾巩在齐州创作过70余首歌咏齐州景致的诗歌,其中犹以《趵突泉》诗最为著称:“一派遥从玉水分,晴川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北宋熙宁六年(1073)秋,也就是曾巩离开齐州后不久,另一位名满天下的文人苏辙来到齐州任掌书记。苏辙和曾巩一样贪恋齐州的湖光山色,尤其喜欢波光潋滟的大明湖:“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蒲莲自可供腹,鱼蟹何尝要钱。”“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冉冉荷香不断,悠悠水面无穷。”当时正在密州为官的苏辙之兄苏轼也来过济南,只是不巧他来时苏辙因公出差,只有3个侄子迎接他。“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元丰八年(1085),苏轼再次经过济南,“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苏轼两次驻足济南的时间都不长,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份底蕴和光芒。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是山东巨野人,他也曾到齐州游历,并登上北渚亭,写下《北渚亭赋》。文中写道:“尝登所谓北渚之址,则群峰屹然列于林上,城郭井闾,皆在其下;陂湖迤逦,川原极望……旷然可喜,非特登东山小鲁而已。”
就连不曾到过济南的黄庭坚都对这里的山水充满向往,他在《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一诗中写下了“济南潇洒似江南”的佳句。黄庭坚还在一首《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中,想象自己如能在“春风吹桃李,三月自成蹊。翠叶张日幄,红英铺地衣”的时节到济南,“矫首历下亭”,赏美景,趁佳兴,“不醉定自非”。
齐州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名流学士频繁光顾,流连忘返,名垂文学史的“济南二安”就更不必说了。这些接连“打卡”齐州的文化名人和济南本土名士,铸就了北宋齐州文化的华彩乐章。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广告商标
如今人们对丰富多样的广告商标样式屡见不鲜,殊不知如果追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商标,当属北宋齐州刘家功夫针铺使用的“白兔儿”商标——这是北宋济南在工商业领域的“高光时刻”。
这块“白兔儿”商标现在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至今保存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商标广告实物,比欧洲商行、商会的商标印记早了两百多年。在这块铜版商标上,上面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上还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则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商标上的这只白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明星”了。
“这块铜版既有生产单位、商标,又有对产品原料、商品质量、使用效果的介绍,还有对销售方式的宣传,其内容无异于现代商品广告。”《济南通史·宋金元》卷提到,这块印刷铜版商标还透露这样一些信息:刘家针铺应该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工商店铺,否则不会着意于批发和刻版印数大量招贴广告;另外可以判断周边类似的店铺一定不少,所以这家针铺着意建造了颇为豪华的店铺门头,并把有鲜明白兔形象的大招牌悬挂于门前,以便于顾客辨认。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商标并建立品牌形象的民族。这也是宋代济南人以其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高度的商业智慧和经营才干为民族赢得的荣誉。
正是因为涌现出一批像刘家功夫针铺这类有一定规模的工商店铺,才有了齐州城工商业的繁荣。历经一段时间发展的齐州成为各地富商大贾齐集之地,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大小市镇人来车往,一派热闹繁华景象。鳞次栉比的街道上,不仅有本地商贩,还有从外地来济南做生意的商贩。城市里形成了繁华的市场,政府取消了前朝的宵禁制度,随之形成了大规模的早市和夜市。“行到市桥人语密,马头依约对朝霞。”曾巩这句诗写出了早市上人来马往的热闹场景;“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则说明冬天齐州还有夜市。连清晨和冬日市场上尚且如此热闹,夏季的夜晚更不必说。
在北宋国力强盛的背景之下,北方重镇齐州在城市建设、文化以及工商业上都迎来了一段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高光时刻”。
新闻推荐
1月19日,聊城大学法学院学子走进山东省禹城市禹城一中,举行以“品法律之基,传宪法之魂”为主题的宪法宣讲活动。本次...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