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河入海”在禹城 □特约撰稿 郑连国 文\图
禹王亭博物馆禹王亭大禹望水处——具丘山编者按
从北川出发,衡山习技,导积石,凿龙门,都登封,治禹州……大禹风尘仆仆的足迹,是我们一路追寻的路标。
穿越4000年的时空,神话与史实融于一身,遗迹与传说交相辉映,彰显出的是为民治水、胼手砥足的大禹精神。
这一站,大禹率领治水大军来到山东省禹城市,在这里他将完成“导河入海”的使命,为黄河治理暂时画上一个句号。
禹城人敬仰禹王,感恩大禹,特地在具丘山上建起了“禹王亭”,口耳相传着“大禹一箭定海疆”、“禹埋息壤于禹城”、“曾九皋重修禹王亭”等传说和故事。
禹城人以大禹为荣、为傲,还专门举办了禹城大禹文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一起来为“禹城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功成名就之地”背书。
本期,特地邀请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连国先生撰文,带我们一起领略禹城深远厚重的大禹文化。
禹城,隶属山东省德州市,位于济南市西北120里,分别与齐河、临邑、陵县、平原、高唐五县接壤,处黄河下游、运河之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建禹息城,并以此为“导河入海”的施政指挥中心。大禹在禹城遗留下了许多遗迹,如禹息故城、禹王亭、徒骇河、禹堤、具丘山等。
几千年来,围绕大禹治水和禹王亭,当地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大禹一箭定海疆”、“禹息城的来历”、“曾九皋重修禹王亭”等。这些故事和传说,反映了禹城历代人民对大禹的崇敬与爱戴。
禹息故城遗址
禹城境内有一处禹息故城遗址,为今禹城之名的由来。传说,禹是用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息壤”治水,治水成功后,禹将“息壤”埋入禹息故城的地下。
据禹城县志载,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祝阿为禹城。因城南30里,有禹息故城,故将“禹迹”石匾镶嵌在城墙南门门楣之处。
亲临“禹息故城”遗址,遥想4000年前,鯀、禹相继,与天下徒众在此开展轰轰烈烈的治水造田运动,可谓波澜壮阔。当时,禹城名曰“祝阿”,属九州之兖州,水患成灾,民不聊生。大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鲧筑堤堵水失利,九年而水不息。鲧死后,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禹改堵为疏,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导三川疏九河,汇一泽开二水,导洪入海。
大禹克勤克俭,态度诚挚,意志坚决,其人可亲,可信,声为律,身为度,兢兢业业,奋力苦战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将洪水引入大海。自此水乡成沃土,沼泽变良田,从而形成这片丰硕的鲁北大平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高原之土,顺流而下。先祖们非常智慧,发现了水中之土的宝贵,鲧筑城防,就是将水中之土安置下来,沼泽变良田,荒滩成沃土。禹继承父业,加固城防,并堤堤相连,从而井田成,五谷丰。
“禹息故城”是大禹治水成果的集中体现,水患变为水利,这种大规模的造田运动,其技术就是息沙、息土,从而恢复生产,“息患宁人”。
徒骇河的由来
“徒骇最北鬲津南,其中大都九河在。”这句古诗写的就是指现今禹城一带。作为九河之首的徒骇河,西南至东北走向横穿禹城境内,并在市中心蜿蜒而过,是禹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徒骇河”的由来耐人寻味。相传,大禹治理黄河,可谓智慧科学。黄河之水天上来,此语不虚,上游之水似脱缰野马,奔流而下,至孟津,急转而下,使得下游地表冲击、破坏严重,民众愁苦。大禹对中国地理、地形、特征了如指掌,果断采取“南水北调”战略,将这匹野马引入大陆泽(今山东的西部及河北南部一带),进行缓冲、调柔。然后由南至北,次第开河,即九河入海工程。
史载“徒骇者,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故人徒惊骇也”。徒骇河是禹疏九河的第一条河流,其工程量之大,参与人员之多,环境之惊险,骇人听闻,故名徒骇河。徒骇入海可谓先河,最后至鬲津河,九条河流,依次东流,水患遂平息。
具丘山上禹王亭
具丘山上话禹公,
万民感戴立祖亭。
一箭千里沧桑定,
千古神弓!
禹王亭位于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十里望村东南400米处。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恩德,在具丘上修建了“禹迹亭”。清代重修时改称“禹王亭”,亭内立禹王塑像。清康熙五十年(1711)乡民吴以暹、吴以达兄弟辑建禹庙。知县曾九皋置祭田地54亩;雍正二年(1724)改建邱上。境内庙宇甚多,邑民独崇禹庙,每月朔望上香。
清代《禹城县志》载:“具邱,城西十里,世传禹治水筑此,以望水势。俗曰:十里望。”“禹疏二渠,其一出具邱。”民国《禹城县志》载:“按史记作贝邱,在今清平地,旧志所引误。”《山东省禹城县志补叙》载:城西具邱,亦称贝邱,世传大禹治河筑此,以望水邱。
自1974年起,陆续在具丘山发现文物多件,经鉴定属4000多年前古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977年具丘山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大禹坐着拖车,顺着高地察看水情。他瞅着拖车后面拖出的两道车沟,而两边的水都顺着车沟往洼处流,由此受到启示:挖沟排水。这时,他正好来到禹城城西,在此筑一土丘观察水势,后此土丘被命名为具丘山。其实,具丘山乃一卷石,大禹在此观察水势,制订治水方案,点将、封神,当时封神台即今具丘山。
具丘山禹王亭,一直是纪念、祭祀大禹的场所,历代香火旺盛,民间社团祭祀活动频繁。禹王亭的供养规格与众不同,各地奉祀禹王场所,多以儒家、道家方式供奉,而禹王亭是比较罕见的以供佛的规格供奉大禹,并且是僧人主持,世代相续。它不仅涵盖并彰显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亦囊括并突出了道家之役使鬼神及赐福、消灾、除厄说;更高明地展示了佛家之众生平等,即心即佛,人人可成圣贤的理念。正是:游名山,观美景,大好风光尽收眼底;观禹亭,明心性,得未曾有皆成舜尧。
如今的禹王亭博物馆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禹城市区西北部3公里处,占地136亩,由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具丘遗址、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组成,是一座集考古、研讨、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古文化公园。
大禹一箭定海疆
相传,大禹带领各部落民众挖沟开渠,把水疏入东海。奋战几年,洪水退去了一些,但是仍有大片的土地淹没在水里。
一天,大禹把东海龙王请到禹城,要求龙王退水。龙王不允。大禹厉声说道:“我先领人挖沟排水疏通河道,再拉土垫洼地,土不够就移山劈岭,一辈一辈干下去,早晚填平东海,填没你的水晶宫。”
龙王吓出了一身冷汗,只得服输,但只应允送给大禹一箭之地。大禹欣然同意,朝东面拉弓射箭,箭到禹城西门射中了一棵水蓬棵。
说来凑巧,炎帝之女变的精卫小鸟,叼西山石头填东海正好归来,就叼起那支带着水蓬棵的箭向东飞去,一口气飞到一个小山上,把箭扔到那里。
落箭的地方,因精卫鸟衔来一棵水蓬棵,大禹赐名“蓬莱”。
龙王无法,只好把水退到蓬莱山下。
这便是“大禹一箭定海疆”的传说。
2004年,“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研讨会”在禹城召开,与会的72名专家学者,达成了禹城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功成名就之地的共识。
作者单位: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
新闻推荐
下列持卡人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禹城市支行办理了信用卡,截至2019年10月25日,透支本息已逾期超过90天以上,根据《中国...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