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村节地、地聚产、产留人、人兴村 1980余亩农地入市激活产业振兴
□记者张海峰报道大图:禹城市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镇村产业发展。这是辛店镇万创产业园区。小图:伦镇数控产业园区内,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赵坤李丽峰
“踏实!方便!”30岁的刘腾这样形容自己对新工作的感受。
刘腾是禹城市伦镇刘庄村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今年年初应聘到济南一家数控机械设备企业。巧的是,这家企业5月份整体搬迁至伦镇,刘腾随之完成了从在外漂泊到家门口上班的转变。
刘腾并不了解,自己人生轨迹看似偶然改变的背后,实则涌动着一股磅礴力量——禹城正在试点的“农地入市”重大改革。
7月初的伦镇,北部省道边的工业园区,十多家数控机械设备企业已投入生产,还有十多家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个规划上千亩的数控产业园正在崛起。刘腾所在的禹城正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从济南北郊迁来。谈及原因,公司总经理郭建国介绍,从外部环境来看,原厂址所在的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要进行大的产业升级,土地约束趋紧;从企业自身来看,市场竞争激烈,用工等成本高企,要想长期立足必须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同时,禹城市作为国家试点,正在协同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当地决策者敏锐觉察到了周边大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信号,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乡镇产业园区,伦镇数控产业园区就是抢抓机遇的产物。
据伦镇党委书记周蕾介绍,园区场地本是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已濒临荒废的苗圃林场,若想合法合规变身为工业主导的乡镇产业园区,一是要通过规划调整改变其用途,二是获得建设用地指标。
禹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炳刚告诉记者,由于原有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比较少,禹城在农地改革中一个重要探索是,没有拘泥于存量入市,而是在省相关部门指导下,将农村宅基地等废弃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后节余指标异地调整入市,或实施新增指标与原有存量、异地调整组合入市,大大拓展了入市范围。
以伦镇为例,在土地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将本镇闲置窑厂和废弃宅基地复垦获取的建设用地指标和上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组合用于园区所在农地入市,乡镇产业园区就这样建起来了。
伦镇此前是个传统农业镇,如今依托规范的产业园区载体,短时间内承接了多个优质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亩均税收5万元以上,未来可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周蕾认为,园区有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将一举激发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变局,成为产业振兴的最大助力。
像数控产业园这样的乡镇产业园区,在禹城市呈现遍地开花、异军突起的态势。
莒镇位于该市最南端,曾是全市最偏远和欠发达的乡镇。位于莒镇的禹城嘉业小微企业创业园,一期用地同样通过异地调整和新增指标入市来保障。与伦镇园区不同,其占用土地来自周边三个村的农业用地,村集体将土地50年使用权以工业用地价格转让给一家产业运营商,后者采取工业地产的方式,统一受让土地后建设运营,再分割转让办理不动产登记,且通过按揭贷款大大减轻了进驻企业的一次性投入负担。目前,园区一期吸引了来自天津、河北等地21家企业落地投产。
不久前在此落户的俊辰电器总经理沈德伟说,这里距离省城近,规划的济南“大西环”穿境而过,物流方便;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企业劳务成本一般可降低10%左右;有统一管理的园区,有规范而又灵活的用地和建设标准不低的厂房,企业很多对外事务都可以交给园区打理,减少了麻烦。
村节地,地聚产,产留人,人兴村。在区域产业升级和转移变局中,禹城因土地政策放活棋先一招,打破了瓶颈制约,营造出各类营商和要素成本大大降低的“洼地效应”,为中小企业赢得宝贵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村集体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增加了集体收入;村民有了岗位和工资;政府获得了税收。
德州市委常委、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介绍,开展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三年来,禹城充分用足用好政策,做好“钱、地、人”文章,目前已有143宗1980多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入市交易1.9亿元,全部用于支持镇村产业发展,已打造乡镇产业园9处,落地项目97个,预计将给5万名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形成以产镇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态势。
新闻推荐
针对当前暑期天气酷热以及客流增多的实际,为了给旅客营造安全温馨乘车环境,按照公安部铁路公安局的统一部署,济南铁路公安处...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