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坚守扶贫一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真心为民赢得信任,群众自发请愿让他继续留任 李桂发:扶贫路上排头兵
1月2日一大早,李桂发驱车赶到禹城市莒镇董屯社区,村里30个大棚种的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已经成熟,到了销售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蔬菜丰收了,得确保卖个好价钱。 ”
今年45岁的李桂发,是河北沧州人,1989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曾多次荣立军功。 2014年底转业到德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后,他不挑不推,勇接重担,先后被派驻到禹城市莒镇莒镇社区、董屯社区任第一书记。
真驻实干把派驻村当故乡
尽管在农村长大,但是真干上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对李桂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然而部队大熔炉锤炼出来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作风,又让他信心十足。
2015年4月驻村后,李桂发走村入户,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与大户交流种养殖经验,多次与村干部开会商讨,连续40多天驻守在村里,甚至顾不上高烧半个多月不退的年幼的孩子,未曾回家看望。
为破解村集体无收入这一难题,他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从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入手,带领村两委建起富硒马铃薯种植协会、三黄鸡专业技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等,发展规模种养殖,实现抱团发展,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董屯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李桂发带头捐款2000元,还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硬化、亮化了进村主干道。同时,协调市科协支持资金15万元,在村里建设高标准的幼儿科技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书屋等设施,帮贫困村一改往日落后面貌。
原本怀疑他走过场的村民纷纷伸出大拇指:“李书记真是冲着干实事、为咱们谋福来的。 ”
真帮实扶探索扶贫致富新路子
“驻村工作不是仅仅住下来,还要真帮、真扶,这才能把工作干好。 ”李桂发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他走出了一条强支部、办合作社、建园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扶贫致富新路子。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自掏腰包,带领村两委成员到省内外发达村开阔眼界,近至临邑、齐河,远到河北阜平、烟台招远,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党支部一班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大提升。认定了发展规模种植,走产业多元化的路子,李桂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0亩,带领村民种植优质马铃薯、花生、大豆,当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随后引进社会资本,建起30个大棚,成为莒镇第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当季每棚收入2至3万元。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李桂发争取市科协支持8万余元,购进了小型面粉加工、榨油等加工设备,销售面粉、花生油等,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40万元,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
村里的贫困户王汝峰说:“感谢李书记带我们脱贫,别看我现在80岁了,这往后的日子依然有盼头。 ”
真情实意与群众鱼水情深
牢记部队教导,李桂发与群众始终站在一起,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产生活。驻村3年来,从未向村、镇报销一分钱,从未向群众伸过一次手,但谁家有红白事他都会出钱出力。“俺们村”3个字他时常挂嘴边。
他带领董屯村党支部建立了2:5:3的分配机制,即纯利润的20%交村集体,50%用于扩大再发展,30%给入股社员、贫困户。在这种机制下,村里发展各项产业首先让贫困户、残疾人受益。“我现在长期在合作社、协会打工,一年挣了2万多元,一家人的吃喝不用愁了。 ”残疾人刘福禄说。
真情付出,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2017年3月10日,市委组织部考察组来董屯村考察第一书记,80多名村民赶到现场,请愿让李桂发继续留任。其中一名村民季秀英说,李书记刚带大家过上好日子,村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领头干。最终,李桂发作为第三批市派第一书记继续开展驻村帮包工作。
眼下,又一年的任期即将结束,李桂发早已视当地村民为家人,“我的心会一直牵挂着乡亲们,会时常回来看看。 ”他表示,“今后无论是继续驻村还是回到原单位,我都会以一名党员的责任心、事业心,把事干好,不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不负组织重托。 ”
□本报记者 石秀秀本报通讯员 夏祥涛
新闻推荐
禹城讯(李月李富涛)12月10日上午,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政府五楼会议室,每个月召开一次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移风易俗推进会议结...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