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李晓琳 张振
11月22日至24日,第一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东营市举行。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东营,围绕资源环境、生态农业、区域发展等问题,共同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三角洲,而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今年9月刚刚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了东营市“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探索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东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这场百家争鸣、智慧碰撞的学术盛会,同时也是一次“产学研”紧密结合、交流合作的宝贵机会,更是一个集信息共享、行业指导、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强大平台,将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智库”云集:为“黄三角”可持续发展开良方
“我们从2000年起便在东营研究盐碱地的生态治理,接下来还会有更深入的合作。盐碱地治理应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农副产品的安全性。希望科研团队的有效介入,能让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区域规划更上一个台阶。”
11月23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杨劲松作为首位发言专家上台作专题报告,主要围绕《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农业利用》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的报告实用、有针对性,让在场的涉农科研单位、企业负责人受益匪浅。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主办,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东营市科技局、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东营市科协、东营市农科院、东营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联合承办。由知名专家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专题报告,并现场交流、答疑解惑,也是本届论坛最重要的议程之一。
论坛邀请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南京土壤所、武汉水生所、合肥智能机械所、烟台海岸带所、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及中国农科院、国家林业局盐碱地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学院等科研院所与高校,专门研究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植物资源利用、水文水资源、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课题。
“黄河三角洲是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是研究三角洲形成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廖小罕在致辞中表示。基于黄河三角洲的特点和需要,本届论坛主要聚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演变、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布局与升级等重大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借鉴和探讨国内外三角洲发展经验,重点研讨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专家组成的强大“智库”,致力于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出一张张良方。
产学研结合:把科研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
专家云集、把脉问诊,对于东营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先进技术、把握产业方向、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难得机会。论坛期间,东营市相关市直单位、市级以上重点涉农科研单位、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均派代表参会,积极寻求与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
“请问李教授,您看不看好燃料高粱的应用前景?”23日下午,来自东营长安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技术人员向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桂英提问,希望了解能源作物种植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他所在的企业近几年在种植甜高粱,但在市场上还没有看到成效。整整一天,这名技术人员一直在论坛现场认真聆听报告,他告诉记者,国家级院所专家带来的信息深入浅出、非常实用,对于基层研究人员来说很“解渴”。
东营中科为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艳慧重点关注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先进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室主任黄河所作的报告。她所在企业今年4月份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计划年内建成100座智能温室大棚,关于智能农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正是她所需要的。
11月24日,专家一行先后到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
“这次论坛其实也是一个检验科研成果的平台,让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能够真正写在大地上。”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站长韩广轩说。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平台优越,就像一个科学研究的观测场、实验场,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他所在的生态试验站已接待来自中科院、地方高校、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专家学者们非常愿意与东营的企业家、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打交道,因为这些人员长期扎根基层,能够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检验专家的科研成果,让科研技术真正服务于生产生活。
两项倡议、两个签约:建设乡村振兴“黄河三角洲样板”
论坛期间发起了两个倡议——— 倡议设立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打造“黄三角”产业联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东营市政府倡议,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设立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会主席刘高焕在宣读倡议书时表示,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的设立,将进一步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到黄河三角洲合作交流,打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科学与技术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此外,由于中国科学院正在与山东省共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将组织院内20多个研究单位、30多个研究团队、近百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工程实验室科研基地进行系统化、工程化集成创新,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及试验示范综合研究基地。为了将相关成果进行高效转移转化,在论坛上,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倡议成立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将组织东营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提升联盟成员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和产业服务能力,增强黄河三角洲区域农业的特色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建设乡村振兴的“黄河三角洲样板”。
11月23日下午,论坛还完成了两项签约:东营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约设立“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并为其揭牌,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与正大集团的一万吨大虾产业链项目正式签约。
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院长孙志刚表示,论坛将打造一个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帮助科研院所、高校与东营开展广泛深入的项目合作、技术对接,推动专家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在东营转化,将为东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新闻推荐
□白聪聪庞占英产业发展,关键在创新。德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指出,禹城这...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