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信息平台建设全省获奖

德州日报 2018-05-09 08:51 大字

[摘要]市劳动模范、禹王集团两化融合办公室主任刘希伟——

□本报记者马乐本报通讯员李月

“大数据平台使生产环节所有数据全程可追溯,我们可以跟踪对比历史数据的发展趋势,查漏补缺,优化生产工艺,促进节能降耗。 ” 5月4日,在禹王集团信息管理中心,市劳动模范、禹王集团两化融合办公室主任、信息管理中心经理刘希伟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向记者介绍。“刘希伟和他的团队为公司搭建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平台,以新技术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集团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禹王集团董事长刘锡潜如此评价。

从运维人员到业务骨干

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城人,2005年从山东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的刘希伟回到家乡,进入禹王集团信息管理中心,负责计算机设备、系统管理与维护。

当时公司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整个中心只有5个人。刘希伟回忆,由于人手少、任务重,他一个人当两个人用,遇到技术难题,就彻夜查文献、做测试,“大多数文献都是英文的,我英文不好,就抱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技术上有不懂的地方,就咨询前辈。 ”“刘希伟十分好学上进,本职工作不落下,还学习了管理课程。 ”同事孙斌介绍。

凭借吃苦耐劳、敢于突破的韧劲儿与闯劲儿,刘希伟从普通的运维人员逐步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先后担任系统管理员、业务主管等,在他的带领下,部门岗位设置不断健全,规模不断扩大,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多。目前已发展成一支拥有3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其中多数外地员工都是刘希伟登门揽才招引落户禹城的。对于挑选人才,他也有自己的准则,“不但要专业技术过硬懂管理懂业务,还必须有想法有干劲儿。 ”

自主设计集团两化融合平台

2007年,国家提出两化融合战略,禹王集团紧跟形势,大力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时任信息管理中心业务主管的刘希伟临危受命,迅速组建了两化融合办公室,实施“互联网+”及两化融合项目。

项目开始之初,刘希伟便走了一步险棋,要走出最适合禹王的两化融合之路,放弃直接利用外部团队的成熟经验,坚持核心业务体系由公司团队自主设计、规划、实施,技术支撑系统交给外部的专业团队来辅助建设。“当时公司信息化、工业化都已经比较成熟,但对如何融合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靠查阅资料、向先进地区学习,再加上与公司实际结合,摸索出的方法。”刘希伟介绍,这些工作反反复复一做就是两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了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体系建设,搭建起集团云数据中心、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在集团内实现了信息化布局。“比如采用ERP软件管理生产流程后,营销部接到一张新订单,系统马上就能将需求分解到原料、生产、包装等环节,产品还能实现全程可追溯。采购成本降低近4成,产能提升超10%,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近亿元。 ”刘希伟说。

2014年,禹王集团凭借着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入选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博采众长积极参与行业交流

“信息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13年的工作经验,让刘希伟深谙这一道理。

他先后加入了山东省CIO联盟、山东省CIO智库、山东省智能制造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各类技术交流活动,热心为同行答疑解惑。

除此之外,刘希伟在组织各类技术推广和学习活动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他的带动下,禹城当地多家企业也参与到信息化联盟、行业联盟的各类活动中,通过外出学习参观、专家讲演指导等形式,提升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在交流活动中受益。

2017年,刘希伟被评为省两化融合先进个人,其主持的大豆产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被评为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今,两化融合工作已经成为禹王集团核心战略的一部分,等我们的大数据指挥中心投用后,将能把集团的运营完全数字化,管理者在指挥中心就能掌握生产现场和各级部门所有的‘一手\’数据,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刘希伟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开展“小手拉大手跟着河长去巡河”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跟着河长去巡河”活动

禹城——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