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高等学堂、山东大学法学院、省立一中、济南三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先后于此办学——杆石桥外文脉流传

济南日报 2017-12-06 11:33 大字

□瞿雷

济南永绥门外杆石桥西有方“文脉天地”,此地“魁星”高照,“文曲”下凡,风水极佳,现在是山东实验中学的校址。昔日老先生们经常提及的“杆石桥外”,应该是指这个地块。说起这“文脉天地”,不得不说说清末的“山东大学堂”,这里正是山东大学堂的旧址。

在中国版图上,山东是一个沿海省份,但是它的省会济南,却位于山东半岛的西部,属于典型的内陆城市。在它长达26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中,济南始终在齐鲁文化的交替浸染之中,默默地沿袭着其政治文化中心的格局。然而历史进入20世纪的门槛之后,这座古城前进的步履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山东巡抚袁世凯创办了济南第一所现代学校——山东大学堂,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山东省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课程共有十门,其中包括了发展近代工业所急需的商学、工学、矿学、测绘学等。大学堂经费由“藩库契税项”下支付,每年拨白银六万两,专项经费再另行支付,并拟定建设新的堂舍,由此,官办山东大学堂正式开立。大学堂初设于“泺源书院”,后经反复打探观象,确定在济南永绥门外杆石桥西购风水宝地140余亩,始建新校。新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落成,是年冬山东大学堂喜迁新址,并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

山东高等学堂有房舍1700余间,大操场900多平方丈,有发电所、自来水等设施,还有一座天文观象台。学堂的建筑系中西合璧,高大宏伟,罩棚式四柱三门的校门面对南马鞍山,高耸于层层青石台阶之上,六扇大门高约四米,上方悬挂山东巡抚周馥题写的“山东高等学堂”横匾。大门左右各悬虎头牌一面,左牌“学堂重地严禁喧哗”,右牌“倘若故违定行送究”,门前设两名军警守卫。

走进大门是一条雕梁画栋的中式长廊,长廊两侧花木扶疏,尽处是办公大厅,两侧分列教职员办公室、休息室,均有走廊相通,办公厅后是两大排教室,每排教室两侧有三间小教室,后排中厅为学生大餐厅。办公室、教室两翼为学生宿舍,东西各有七排,每排十五间宿舍。第一间宽大,安排为单身教员寝室,以便兼管该排宿舍的学生之行动。每间学生宿舍分内外室,内为寝室,左右各置床铺,外为读书室,有双抽桌两张,坐椅两把,书架两个,东面七排字号是“道、尊、邹、鲁、存、宗、教”,西面七排字号是“学、贯、中、西、集、众、长”,这两排宿舍雅称东七斋、西七斋。学堂的大厅、办公室、教室、餐厅、师生宿舍均有长廊相连,既无虑炎炎烈日,亦不惧暴雨狂风。

学堂还设有大礼堂、图书馆、阅览室、浴室、理发室。学堂右侧,有外籍教师的两层楼房两座,为美、英、德、日籍教师居住。左侧为学堂监督(校长)之官舍、对面为教职员眷属之宿舍。学堂为教职员子女读书便利,在宿舍区还设小学堂一所,由高等学堂的教师兼任施教。仅从当年“山东高等学堂”的校舍布局看,其规模堪称一流。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杆石桥外山东高等学堂校址辟为该校法学院。1928年,爆发了举世震惊的济南“五三惨案”,动乱之中省立山东大学停办,1929年山东大学迁至青岛,成立国立青岛大学。

山东省立一中的校址原在大明湖畔的“贡院”,在“五三惨案”中遭日寇炮轰损毁,省立一中多年的校产毁于一旦,无奈被迫停课。后经教育厅批准,省立一中迁往杆石桥外的山东大学法学院旧址复课。1929年,全省中学奉命改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山东省教育厅设立一所山东省立高级中学,校址亦设在杆石桥外的山东大学法学院旧址。这样,省立一中、省立高中在“杆石桥外”同一所校址,一个大门挂了两个校牌。从1930年开始,省立一中只招收初中学生,原在校学生仍按旧制学习,直至毕业为止,1933年省立一中的旧制生全部毕业。1935年省立一中奉命改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简称“省立初中”,以对应“省立高中”。省立初中在老校门东侧开辟新校门,两校之间南北方向建了一道低矮的隔墙,从此,正式分成两所学校。

“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踏入华北,省立一中、省立高中奉命南迁,至河南许昌,两所学校与其他流亡学校合并起来,成立山东联合中学,后来继续南下西行达川,先后改名为湖北中学、国立六中。当然,那就是另一段话了。

济南沦陷之后,杆石桥外的这个地块成了日本鬼子的兵营和仓库。

抗战胜利后,山东各县大批青年学生涌入济南,他们辍学无着,甚至流落街头。国民党当局在济南陆续开办了五所临时中学,收容安置这些学生。以成立时间先后排序,1946年4月成立了省立济南第四临时中学。“四临中”就设在了“杆石桥外”的原省立一中旧址。当年这里已被军队占用,后经省主席(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特别允许,方返还给教育厅,作为“省立济南四临中”校舍,至此,这里复为文脉之地。

1948年仲秋,济南迎来解放,成立了济南特别市。济南特别市文管会将省立济南第五临时中学和省立禹城中学并入“四临中”,命名济南市第三中学,是当年仅有的五所公立中学之一,依然使用这所校舍。

1960年“生产救灾”伊始,泰安专署撤销,泰安县划归济南市管辖,为支援泰安的文化教育发展,济南三中奉命迁往泰安。山东省实验中学迁入现址。到了1962年暑假,三中又迁回济南,迁到经六路实验中学旧址复课。

新闻推荐

廉洁“清风”润城乡

禹城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