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远古炊器的演变:几千年前的锅长这样

玉林晚报 2017-11-26 13:26 大字

禹城市邢寨汪遗址出土的灰陶鬲商代的夹砂灰陶鬲西周时期的釜山东省德州市博物馆“历史足迹”展厅中第一板块,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史前时期的文化。展柜中一件件石器、陶器,每一件每一处的精打细磨,无不体现着先民的聪明、智慧与勇敢。其中,远古炊器从三条“腿”的“灰陶鬲”,逐渐演变成比较像现在的锅的“釜”,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历程。

几千年前的锅:三条“腿”的禹城灰陶鬲

几千年前,原始人类从流荡游牧的生活改变成农耕定居生活。人类不但利用土地生养百谷、牲畜,也利用土地制作陶器。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都证明了人类对泥土特性的发现。陶器笨重且极易破碎,不适于在游荡生活中广泛使用,它的生产巩固了定居生活,帮助人们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于是,这种文明的种子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一个个璀璨的历史文明不断生根发芽。

灰陶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有三条胖胖的甚至有些萌萌的“腿”,浑朴厚重器形大,是几千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煮饭烧水用的锅。器形为大口,深腹,底部有三个袋状足,因其三足中空,形似口袋,并且连在一起,也被称为“连裆袋足鬲”。这种工艺既增大了容积,又扩大了受热面积,而且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支在地上添柴引火,十分方便。它的器形与鼎相近,区别在鼎有实足,而鬲是袋形足。

这件灰陶鬲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出土于德州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禹城市邢寨汪遗址。

商代到西周的锅:“腿”逐渐消失,越来越像锅

文物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状态的最好证据,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所使用的器物也是在不断演变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炊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三足,而我们今天所用的锅是没有足的。那么,在中华文明进程发展中,锅的足又是何时消失的呢?仔细观察德州市博物馆先秦初育展区的另外两件炊器,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件是商代的夹砂灰陶鬲,一件是西周时期的釜。与龙山文化时期的灰陶鬲相比,它们的器形样子和大小有了很大的变化。

商代的夹砂灰陶鬲表面有粗绳纹,连裆袋足,但是足已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器形与龙山文化时期炊器相比也小了很多,这样使用起来不会那么笨重;西周时期的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才能使用,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魏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便佐证了那个时期釜的普遍使用。

古代炊器演变,表明当今器物凝结先辈智慧结晶

综上所述,“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较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添柴引火。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随着炉灶的普及,釜直接置于炉上烹煮食品,比起三足鼎、鬲,更能有效使用火力,节省时间和燃料,遂逐渐取代鼎、鬲,成为主要炊器。而陶釜的样子与形状,已经初具我们今天所使用锅的雏形了。

看到这些古代炊器的不断进步与演变,让我们明白,当今便捷时代人们所用的器物,无不都是凝结了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一点一滴发展而来的,走进博物馆,细细观赏这些古老的带有泥土气息的陶器,我们的文化归属感是不是会更加强烈?(据《德州晚报》)

■相关链接

不同时期炊器特征

1.龙山文化时期:三矮足或高足罐形鼎、三高足盆形鼎、三袋状足鬲等。

2.夏朝:炊器主要是陶鼎和陶砂质罐。陶鼎三矮足或三高足罐形鼎、三扁状高足盆形鼎。陶鬲为袋状足加高足尖。

3.商朝:早期陶鬲为袋状足。中期陶鬲数量较多,袋状足加高足尖,部分陶鬲颈部还饰有圆圈纹,晚期炊器仍以鬲数量最多,袋状足,但鬲裆变低,并且多不加实足尖。

4.西周:鬲多为弧形裆,矮袋状足形。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西周陶器有着明显的地方差别。

5.春秋:炊器有鬲、釜。鬲为矮袋足或仅有象征性的乳头形袋足。陶鬲的袋足,由春秋早期的作矮胖袋足发展到象征性的乳头形袋足,直至袋足逐渐消失。

6.战国:战国时期的炊器基本都是陶釜,中原地区的陶釜形制与器表装饰和春秋晚期的陶鬲基本相同,只是低矮的乳头形袋足已经消失。陶炊器由陶鬲发展成陶釜,显然是与灶台的普遍使用密切相关。

新闻推荐

禹城集中培训新教师

禹城讯(窦永超王勇)近日,禹城市2017年新入职教师成长培训班在禹城市实验中学报告厅举行,300名新教师参加。培训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养成教育指导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李曙光及山东省特级教...

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