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保护与传承系列之二十七 亦药亦食梨膏糖 □

蚌埠日报 2017-11-17 11:32 大字

过去在蚌埠的大街小巷,时常可见走街串巷卖“梨膏糖”的身影。而今,说起“玉兰斋梨膏糖”,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但在老一辈人眼中,蚌埠经营“玉兰斋百草梨膏糖”的历史相当久,堪称蚌埠一绝。据史料记载,玉兰斋梨膏糖在蚌埠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已逐渐成为蚌埠地区的传统特产之一,其亦药亦食的属性,广受百姓欢迎,也是走亲访友的一份伴手佳礼。

玉兰斋梨膏糖由来

“玉兰斋梨膏糖”全称“玉兰斋百草梨膏糖”,也就是蚌埠老百姓俗称的“梨膏糖”。

蚌埠的梨膏糖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其工艺、技艺科学而严谨,以梨汁、蜂蜜、白砂糖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川贝、杏仁、桔梗等20余种天然中草药精细熬制而成。它具有止咳化痰、清音利喉、醒脑提神和戒烟解酒的功效,用于阴虚肺热之咳嗽、胸膈满闷、口燥咽干、烦躁声哑,对肺热久嗽伤阴者效果尤为显著。

据《蚌埠市蚌山区志》中记载:相传贞观三年,当朝大臣魏征之母晚年患咳嗽症,咳喘不止,想求太医医治又畏药苦,以致老母亲病情不断加剧,彻夜难眠。魏征侍母甚孝,目睹此情心急如焚。一日,忽忆起老母平时爱吃家乡鸭梨,便差人用梨汁加冰糖再兑入碾成粉末的止咳草药熬成膏汁,味极甘醇,其母乐于食用,连服数日咳嗽痊愈,全家大喜。从此,梨膏名望大增。后来此方传入民间,经过多年演变,便有了既具糖果特点又具一定药效的梨膏糖。

据有关史料记载,玉兰斋梨膏糖的家谱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约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汉文忠(湖南长沙人)、胡广来(文昌县人)及余正海三人义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合股经营一爿店,店名系按三人从事的行当物品名称中各取一字定“玉兰斋”为堂号。

清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山东禹城县“玉兰斋梨膏糖店”开张,其创办人是结义两兄弟李元和王心太。他二人承袭玉兰斋老堂号,正式开始做梨膏糖生意,随后生意传到蚌埠。

制作考究代代传承

梨膏糖制作时,选用新鲜酥梨取汁后和白砂糖一起放入锅内,用大火熬制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浓度后,改用小火,加入中草药粉末,再慢慢的熬制到可以用筷子挑起,并能拉出丝即可停火。倒入梨膏糖的模具中,凉后压平整形后切块修边,经过包装,即成梨膏糖。传统的梨膏糖做法更为考究,在川贝母、杏仁、甘草、桂皮、良姜等一二十味治咳草药中,再加具有清肺、生津、止咳、祛痰功效的梨汁、冰糖制成可口的糖块,供人食用。它对热咳不止,夜喘气急等症状,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由于梨膏糖历史久远,制作讲究,加上物美价廉,深受黎民百姓的欢迎,自问世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梨膏糖始终延续发展。

蚌埠有名的梨膏糖艺人何正起老先生属“传”字辈,是“玉兰斋”的第三代传人。何正起老先生(1900-1993年)在世时,经常在淮河电影院、三径街、南岗一带卖梨膏糖。而在蚌埠有名的第四代传人有王纪亭、张世忠、何学明等。现在已有第五代、第六代传人了。在蚌埠做梨膏糖生意的均系“玉兰斋”的门徒。“一门进,百门出”。在蚌埠第四、五、六代传人中,有的专心经营梨膏糖生意,有的改行演魔术、杂技,也有的身兼二艺,样样都做。按照门规习俗,这些门徒不论改做何业,都必须承认自己是“玉兰斋”的门徒。

过去卖梨膏糖,讲究说唱表演,以此吸引行人驻足观看,达到卖糖目的。

目前,蚌埠仅有玉兰斋梨膏糖第五代、第六代的几位传承人还在做着正宗的梨膏糖生意,且都已经上了年纪。他们是:王保全和72岁的王桂安,以及他50多岁的师弟郭德林。他们还在淮河大坝上和津浦大塘等地方做梨膏糖的生意。

为了把这一项传统的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蚌山区十分重视玉兰斋百草梨膏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工作,并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和论证。2016年3月,“玉兰斋百草梨膏糖”被批准为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感谢蚌山区史志办李如龙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新闻推荐

禹城乡镇总规修编成果初现

禹城讯(赵帅李升芹)日前,禹城市对全市乡镇总规编制及乡村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布署,分2个批次对9个乡镇及区域内村庄规划编研,现第一批伦镇、张庄、安仁、莒镇、辛寨5个乡镇编制规划工作已完成,第二批房寺...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