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组织部长办公会开到“软弱村” 建立“一村一策一团队”帮扶机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通讯员 邓美平
岁末年初,德州市夏津县郑保屯镇杨中村向北400米进出村的“嗓子眼”路正在进行混凝土敷设。冬季施工,路面一旦受冻将影响道路质量,村民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发捐出不用的旧被褥、草毡子、羽绒服等,新修的混凝土路面被盖上了“暖心被”。“原来是大坑套小坑,过路如坐船,将心提到嗓子眼。现在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感谢党的好领导……”村里的普通党员郝一朋唱起了自编二胡小调。
一年前,杨中村还被视为县里“烂”村代表,路难走、水难喝、地难浇,村里想号召大家改善却也是有心无力、应者寥寥。
一年后,再看杨中村,5000多米自来水管网线路施工,359户村民户户配合;在建的灌溉沟渠完成后,杨中村以及周围两个村3000多亩农田就能实现自流灌溉。
“多少年了,村里干点事就没这么顺过。不光是路和渠,去年清理闲散宅基地发展的秋葵、蜜薯种植,加上河滩地租赁收入,村集体年收入可望达到3.6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岳高兴地说。
杨中村的转变是夏津县建立“一村一策一团队”帮扶机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一个成果。针对村“两委”班子软弱、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夏津县乡两级组建帮扶团队专班整顿。23名县级党员干部每人联系帮包2—3个村,每月现场办公1次或召开2次调度会。乡镇党委班子每周到村召开党委会形成制度,选派51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像杨中村所在的郑保屯镇还根据自身实际,总结实施了“134”整顿工作法,即“一线党委会”精准分析研判,列好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党委书记联系帮包、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党建指导员全程跟进、村“两委”成员示范带动“四方行动”。
去年6月21日,夏津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在杨中村召开,镇党委负责同志和该村20名党员列席,现场调研吸收党员群众建议研究帮扶方案。在联系帮包的县级党员干部主持召集下,杨中村共组织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26条,整改影响干群关系的问题4件,镇党委全程跟进抓好落实。
2019年11月,杨中村通过党支部评估、群众自评、县委组织部评估组考评等程序,顺利提升转化。“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群众有呼声,干部有响应,就能激发起乡村治理的新活力。”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表示。
除了“一村一策一团队”精准整顿,夏津还实施一系列配套措施服务基层治理:推行“零跑腿”为民代办制度,个体工商户登记、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等4大类159项行政审批项目受理下放到镇、村办理;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综合体项目,增强村“两委”服务群众能力,探索形成边角经济、林下经济、土地流转、资源入股等10余种增收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几年来集体经济“空壳村”减少了237个,基本实现“清零”,村级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79个。通过严格跟踪问效评价工作效果,2019年51个软弱涣散村初步整顿到位,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和村级发展活力有效增强。
新闻推荐
近日,夏津县宋楼镇时庙村常德军打来电话,说他种的秋延迟西红柿刚刚变红就裂了,不变红的基本不裂,不知什么原因?接电...
夏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夏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