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桑得保护 产业得提升 农民得实惠 世界遗产地 千年古桑林 “冀鲁党报社长、总编、摄影名家夏津行”采访活动举行

聊城日报 2018-05-31 13:13 大字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黄河故道,葚果飘香。5月26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夏津,在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内,农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1个多月前,这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山东省唯一。

当天,由德州日报社、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联合夏津县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为期2天的“冀鲁党报社长、总编、摄影名家夏津行”新闻采风活动拉开帷幕。来自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衡水日报、济南日报、淄博日报、泰安日报、聊城日报等新闻媒体负责人、摄影名家走进这座千年古县,用镜头发现、聚焦美丽夏津的古朴之美、现代之美、生态之美。

夏津县位于鲁冀交界、黄河故道,黄河干流两次流经,6次泛滥决口,为这里留下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在当地人民长期与风沙抗争过程中,由于桑树的生命力旺盛、根系发达,成为防风固沙保土的重要树种。如今,这里的桑树种植达10万余亩,百年以上古桑2万多株,树龄最大的已有1500多年历史。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夏津县始终秉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桑群”的理念,围绕古桑树这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从一粒葚果到一片桑叶实现了全元素利用,衍生出生态旅游、桑产业等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让生态资源成为夏津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

眼下,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一大早,家住夏津县田庄乡闫庙村的闫法银一家就开始了采收桑葚。在夏津,很多古桑树冠高达10米以上,为了不破坏娇嫩的葚果,果农们一般使用“抻包晃枝法”进行采收:只见树下几人抻着一张大大的布幔,闫法银勾住挂满果实的枝条轻轻晃动,“簌簌簌”,顷刻间葚果纷纷落至布幔之上。一个早晨下来,闫法银足足收获了100公斤的桑葚。采摘的葚果有的以每公斤4到6元的价格卖给游客,更多的则是卖给加工葚果的公司。

桑树浑身是宝,果实、桑叶、桑黄、桑耳、桑籽均可入药,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抗氧化等功能。在桑产业研究院,葚果酒、葚果糕、桑叶面、桑白皮、桑黄等琳琅满目的桑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圣源集团看好葚果深加工的前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团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光祖建立合作,共同开发葚果价值。目前,他们研发的葚果酒、葚果汁等产品实现了量产。在圣树源桑叶茶基地,记者看到,采茶女将从桑树上采下的茶尖,经洗晾、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后,制成清香扑鼻的桑叶茶,一斤能卖上百元。据了解,夏津东方紫、卡洛斯、圣源等桑类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年加工葚果能力达2万吨,桑叶1000吨。

走在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里,记者看到,游客摩肩接踵,树间路旁卖葚果的摊位接二连三,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品尝、购买的客人,葚果成熟时节成为当地和周边群众欢乐的节日。在夏津可以看到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得到完美解决,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做到极致,发展欣欣向荣,同时以古桑树群的保护繁衍为龙头,带动二产、三产腾飞,实现融合发展的“新六产”。他们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推进标准化种植,建立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聘请李文华、向仲怀、束怀瑞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顾问;通过招商引资,引来汇源果汁、德百集团等,建设了果汁加工厂、德百温泉度假村和旅游小镇以及各类休闲观光项目,并连续举办11届葚果生态文化节,仅去年,接待游客就超过200多万人次。

桑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许多关于桑的描述已经幻化为民族早期的浪漫图景,如今这一图景得以升华,实现了“古桑得保护,产业得提升,农民得实惠”,生动地诠释了“两山”理念。坐落于黄河故道的古桑群落,成为沧桑历史的见证,生长着的风景。

俯瞰颐寿园古桑林 □刘 军

桑树园里品尝桑葚的母子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新鲜“出炉”的桑葚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采桑叶茶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鄃城晓望 □刘 军

全家动手喜收桑葚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采访一景 □本报记者 东方既白

新闻推荐

——党风廉政热点问题系列访谈之三

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夏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夏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