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镇曾家祠堂历尽沧桑重现生机
曾家祠堂戏楼木雕
曾家祠堂大门
达州人文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古村落、古祠堂等古建筑为数不少。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文物古迹以前遭到了人为损毁,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人文古迹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历经坎坷沧桑的渠县三汇镇山青村曾家祠堂,便是其中的一座。
百年祠堂古韵犹存
年前,社区记者专程前往渠县三汇镇原汇东乡(已撤并于三汇镇)山青村板板桥,见到了规模宏大、红墙青瓦的曾家祠堂。
走进这座古老而又沧桑的建筑,社区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坐东向西呈四合院院落式的建筑,由正殿、左厢房、右厢房、戏楼四部分组成,内有院坝,由青石板铺成。家住祠堂附近、现年72岁的退休教师、曾家祠堂管理人之一的曾祥普老人介绍说,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288平方米,长38.1米,宽33.8米。站在祠堂正面,可以看见中间一道正大门,两边各有一道耳门。大门及耳门两侧石门柱上均刻有楹联,字迹有些风化斑驳,辨识不清。曾祥普说,中门柱原刻有上联“系出山东济济人文欣蔚起”,下联“支分渠北绵绵瓜瓞庆螽斯”,匾额是“源远流长”。左耳门原刻“十章大学照先哲,一部孝经裕后昆”。右耳门原刻“武城墙屋先生宅,沂水春风狂士家”。这些都表明曾家祠堂与曾家祖籍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大门外立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因年代久远亦有些风化。在“文革”动乱期间,祠堂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至于大门前原有的照壁和两座石桅杆现均已不复存在,仅剩下两个雕刻精美的桅杆底座。
正殿面阔4间,进深3间,通长约10.7米。正前方为砖柱,其余为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显得空旷的主殿上,本应供着“宗祖牌”的正殿墙面上只挂着一张曾参的现代画像,左、右山墙内侧各书“道传一贯”“武城遗风”几个蓝色大字,行楷字体,遒劲有力。相传“道传一贯”四字乃皇帝所赐。正殿前被毁的一排石栏已恢复,重新刻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正殿对面是戏楼,戏楼为两层,庑殿式,长约14.3米,宽约16.2米,正前方为原型砖柱,其余为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脊上饰以葫芦(福禄)、吉祥动物等雕塑,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戏楼前横梁木板雕刻有“八仙过海”戏剧人物及花卉,栩栩如生,精美别致,遗憾的是“文革”中其浮雕艺术珍品亦惨遭破坏,实在可惜!
两边厢房为二层楼房,各有5间。砖木结构,青瓦屋面,通透廊道,前有扶栏。厢房原雕花木窗大多已毁,大部分木墙板在整修过程中已变为现代砖墙。祠堂主体建筑框架保存较好。
曾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曾家祠堂位于原汇东乡(今三汇镇)山青村二社,距三汇镇8公里。祠堂背靠龙盘山,前有一条小溪蜿蜒而过,寓意为“玉带缠绕”。据介绍,该祠堂原名“武城宗圣祠堂”,是被后世称为“宗圣”的曾参后裔迁移渠县后所建。
据曾氏族人保存至今的《武城曾氏重修家谱》记载,曾氏开派先祖为孔子的弟子曾参,系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其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明朝皇帝朱棣赐予其为“宗圣”。其族系后裔曾先后迁移江西吉阳、湖南宁乡、湖北麻城。曾国藩是曾氏后裔迁移到湖南宁乡后最为知名的一位。明建文三年(1401年)期间,第六十一代曾月仲领数人从湖北麻城移民渠县汇东乡(今三汇镇)境内,定居在此的族人发达后,广置田亩,家业兴盛,遂将该住地取名为“曾家沟”。
据介绍,《武城曾氏重修家谱》详细记载了曾氏子孙的繁衍迁徙过程。曾氏家族祖籍山东武城(今山东省加城县之武城),兴旺发达于江西庐陵,繁衍迁徙于
湖广麻城,支分渠北繁衍至今。
《武城曾氏重修家谱》第一本扉页上印有“敕封宗圣族谱”几个仿宋大字,页底为金黄色,上有龙腾图案,主要是介绍曾氏家族谱系、谱图、谱像、谱介、谱德等,以及曾子和曾氏家族名人。曾子的名号较多,但明朝皇帝朱棣所赐予其为“宗圣”的名号最大,所以曾氏子孙尊称先祖曾参为“宗圣”。第二本主要记载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以及其经济来源、开支等情况。据记载,曾国藩为官期间,朝廷免去了曾氏家族的一切差役杂税。但是曾氏家族人丁兴旺,为避免其参杂舞弊,朝廷只对曾氏“嫡遗”免予审核,其他支族旁亲皆要由州、县逐一审核,并加盖印章。在《武城曾氏重修家谱》里,至今仍然可见每页都盖有“省身念祖”四个篆体大字的鲜红大印。第三本主要记载了曾氏家族历代族谱谱序、目的、意义和前言等。该本后半部记载了从1代到55代迁徙到四川前的经过。从第四本到第十三本,主要记载了曾氏家族家谱分支以及演变过程。据该家谱记载,移民入川最早是第61代,目前已繁衍到了83代。
为尊崇和祭祀祖先,团结和鼓励同族人,曾氏子孙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组织族系集资修建了曾家祠堂。该祠堂是川东北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之一,既有本土建筑的风格,又保留有移民地的文化符号。
曾家祠堂的保护人
曾祥普老人介绍,山青村曾家祠堂修建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曾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整修。该祠堂在解放前后,曾作为学堂使用。1958年地区曾家沟煤矿占用曾家祠堂作运输队工人宿舍、生活用房,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使用长达三十年之久。煤矿占用期间,将两边厢房及正殿部分木房改为砖砌墙壁,使祠堂变得面目全非。
煤矿工人搬走后,三汇镇供销社又住进曾家祠堂,占用祠堂销售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后来供销社经营不景气,于1999年撤走。
由此具有200余年悠久历史的曾家祠堂,人走房空,陷于无人管理的窘态。2002年,当地政府便以4万元的价格,将整个祠堂房屋拍卖给了当地两户农家,激起了当地曾氏族人的公愤,一致认为当地政府无权处置曾氏族人集资修建起来的祠堂房产。经过曾氏族人历经8年的多次奔走呼号,谋求上级有关部门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2009年解除了祠堂买卖协议,政府退还了购房者钱款,久负盛名的曾家祠堂得以回归,由当地曾氏族人和村委会直接管理。
2010年10月13日,山青村曾家祠堂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这座完整的祠堂古建筑历史文物,使其更好地发挥孝善文化育人之目的,在当地曾氏家族理事会曾庆家等族人的极力倡导下,族人踊跃捐资10万余元,对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祠堂予以修缮。目前已将整个祠堂建筑青瓦屋面进行了翻盖,封檐座脊,恢复了戏楼楼面以及正殿前的一排石栏,重新粉刷了所有外墙。眼下他们还将筹措资金整修厢房和正殿,使其恢复原貌。进而使整个祠堂建筑恢复原来古色古香之面貌,力争曾家祠堂早日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社区记者 谯继 赵宗荣
新闻推荐
"太感谢你们啦,韩庭长,我这案子等了八年终于有了结果......"12月17日,陈海的父母手拿锦旗来到武城法院,紧紧拉着韩东刚庭长的...
武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