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二十) 崇儒画卷:三圣图
田豪强 陈可 孟继新
《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
在图中,作者把孔子绘于画幅之中央,且比右边的颜回、左边的曾参,更高大、更突出,主次人物清晰明了。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充满睿智神情的形象,他缄默、谦逊、广阔、深沉。而在颜回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他那聪慧、好学、尊师、安贫乐道、顺从自然的性格。在曾参身上,则较好地突出了他谨慎、沉静、忠诚的品德。
《三圣图》的衬景,是一株苍茂古朴的松树。树干从画之右侧伸进画面,苍茂的松树枝叶,如华盖般布满画之顶部。孔子对松柏的性格特别赞赏,并借此以言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能考验出自己的气节来。然而,立志不是说空话,关键在于守志,要像松柏一样欺雪凌霜,傲然挺立,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这就是《三圣图》中以松树作衬景的真正意义。
《三圣图》中主要人物是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普遍尊崇,历代统治者根据孔子行为事迹,参照《谥法》等,给予孔子许多封号、谥号。统治者还常常出于自己的观念,对孔子的封号、谥号经常变动,但孔子真正的封谥号是从西汉开始的,先后被封过“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先圣尼父”“先圣”“宣父”“太师”“隆道公”“文宣王”,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开始称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
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帝海山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宗福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政府派员祭祀孔子时,祭文中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至圣”二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三圣图》中,居孔子右边者是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颜回为人聪慧好学,内向沉静,严谨勤奋,以德行修养著称。孔子曾对弟子做过基本估价,颜回被列在德行类的第一位。他努力实践孔子倡导的仁礼统一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何种境遇,都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持“道”乐“道”,后宋儒称此为“孔颜乐处”。
颜回有崇高的志向,曾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但又不愿自我夸耀。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对于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孔子以及后儒都赞扬不已。如《易·系辞下》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和,知之未尝复行也。”他与孔子之间师生情谊常为后世传颂。他十分崇敬孔子思想,赞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尊师如父,紧紧追随孔子,一生未仕。
颜回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后人将其与师并称“孔颜”,尤成为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典型人物。汉代祭祀孔子时即祭祀颜回。唐贞观二年(628年)尊之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为“复圣”。除作为“四配”之一,从祀孔子庙之外,还有专建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复圣庙,用来祭祀颜回。
《三圣图》中,居孔子左边者是曾参。
曾参为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参为人质鲁,却勤奋好学,卓有成就。《韩诗外传》载,他曾在莒国为吏,“得粟三秉”,赖以养亲乐道。父母死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一生主要致力于学道修身,收徒讲学,成为著名儒学大师。曾参把儒家的最高品格“仁”的实现作为自己至上的追求、忠诚的责任、人生的境界。
曾参的品德还突出表现在孝行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他信奉“慎终,追远,民德厚矣”。提倡“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相传他为思、孟学派的鼻祖,在孔子以后的儒学传承上有重要地位。
从西汉起,曾参在历史上即有很大影响。南宋朱熹认为《大学》为曾子及其门人所作。汪晫取大小戴礼记等,辑为《曾子全书》,凡十二篇。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郕侯”,政和元年(1111年)改“武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郕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郕国宗圣公”。明世宗改称“宗圣”。配享于孔子庙,主祀于宗圣庙(曾庙),为“四配”之一。
很显然,《三圣图》是一幅崇儒之作。作者应当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忠实践行者。画中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颜回、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儒家学派的伟大旗手。更为奇绝的是,作者不惜耗费精力,在图中三位人物的衣服上满书小楷,文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在艺术上,达到了书画和谐统一;在思想上,得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表现。
新闻推荐
中国的白鹿洞书院□新时报记者徐敏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