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武城:全域创卫绘乡村新貌

德州日报 2019-07-16 09:13 大字

□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王玉磊吴华

7月9日、10日,德州连着下了两场大雨,带走了连日的暑气。刚下完雨,武城县广运街道沙西村的张焕真大姐就抱着3岁的小孙子出来乘凉。“村东头清理了大湾,硬化路铺到家门口,下完雨,水随着就排走了。 ”张焕真走在村里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上,笑着说。

要在前几年,张大姐早该为下雨发愁了——过去,村里的土路下雨就“翻浆”,出门一脚泥。

如今,跟“翻浆”路一起不见的,还有村里房前屋后的土堆、粪堆、柴草堆,留下的是整洁的环境和群众脸上的笑容。“旧貌换新颜”的沙西村,是武城县全域创卫的一个缩影。

一场优化乡村环境的“革命”

自2018年起,武城县按照全域创卫的思路,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卫生镇村建设,从区域到全域,从城区到镇村,当地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员参与,各部门、各单位全面发动,迅速掀起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热潮。“这里,过去就是垃圾坑。去年我们把它清理、填平、硬化,县里文化和旅游局给我们提供了健身器材,如今这块空地成了一个活动广场,村西头的群众晚上纳凉,不用再往村东头的老广场赶了。 ”沙西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营讲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2018年,沙西村依托县里的全域创卫,在环境整治上堪称“大刀阔斧”。这个有1000多人、300多户的村子,先后投入117万元用于环境建设,仅路面硬化面积就超过26000多平方米,彻底实现硬化路“户户通”。“根据胡同宽度,3.5米以下铺砖、3.5米以上铺水泥。同时,包保单位和村里的干部齐上阵,调集大型机械清理全村的土堆、粪堆、柴草堆,为清运这些垃圾,光是拖拉机就拉了2000多趟。 ”王金营说。

类似的变化出现在武城县每一个社区、村庄。以创卫为抓手,武城县在城区,以网格为单位划片包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上街道、进小区,扎实开展卫生集中清扫行动,推动创卫工作快速见效,继而转为精细化清扫和常态化管理。在镇村,将创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清理农村“三大堆”为切入点,以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持续开展“十乱”综合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清运垃圾百万余立方米,水清、地绿、环境整洁成为现实,城乡面貌换新颜。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过去这片地方,一下雨,水没处去,老百姓在马路上能看‘海\’。自打整修了村头这个大湾,附近雨水都能汇集过来,村里浇地也不再为水发愁。 ”广运街道东关村党支部委员王立国指着村西北一片大湾告诉记者。

环境整治是个持续工作,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也不同,因此搞创卫不能“一阵风”,更不能“一刀切”,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与沙西村相比,东关村同样做好全村路面硬化的工作,开展了村内“三大堆”的治理,但因为村情不同,所以他们在这次创卫中,把最大力气下在了村头的坑塘治理上。“最初这个湾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而且因为坡度太大,大型机械开不进去,局里的同志们就用手一点一点清理。 ”包保该村的县水利局承担下了这个坑塘治理任务。 (下转A2版)

动员群众干不如干给群众看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武城创卫见效,再次说明,践行宗旨意识,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小到环境卫生,大到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态度都是工作见效的先决条件。当前,有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畏缩不前、推诿怕事的心态。一部分人甚至存在“多干多犯错、少干少犯错、不干不犯错”的心理,还有的人遇到问题、碰到矛盾躲着走,逃避职责、消极工作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创卫难以建功,发展更无从谈起。

武城县从创卫这个 “小切口”入手,历时两年,全面见效,收获的不仅是整洁的城乡环境,更收获了民心,收获了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