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让柳子戏重放光彩
“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这是我家乡的一句俗语。柳子就是柳子戏,这一地方剧种在武城有几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得益于德州市文化扶持政策,柳子戏经历了由衰落到重振的发展过程,作为武城县柳子吹腔剧团团长,我一定会借助好政策将武城柳子戏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1972年我出生在武城县老城镇吕洼村的一个柳子戏世家。爷爷曾是吕洼柳子吹腔剧团的团长,他擅长武生,还会打板鼓,叔叔也曾是剧团中的骨干。我从小跟着他们耳濡目染,会唱会演,还上过舞台客串。听爷爷说,我们吕洼柳子吹腔剧团从清朝时就有,靠着一代一代艺人们口传心授,延续发展。爷爷当团长时,剧团里有五六十人,一年能演30多场戏,逢年过节还被邀请到河北、临清表演,场场爆满。上门学戏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他都是挑了最有潜力的留下。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柳子戏逐渐衰落,听戏的少了,学戏的更少,再加上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剧团的人走的走散的散。那时候,我在外地当兵,回乡探亲时再也听不到熟悉的旋律,村里年纪小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柳子戏。遗憾中带着不舍,我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传统戏剧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消亡,复员回村后就一边种地一边着手整理戏本,凭着记忆整理了10多部传统剧目,再去请教村里会唱戏的老人,一遍一遍修改。
2006年初,村里打算重振柳子戏,让我牵头重组剧团,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挨家挨户找人加入,可由于剧团是义务演出,很多人嫌耽误时间,整整跑了3个月,才勉强凑够了20人。当年7月1日,剧团正式成立,命名为武城县柳子吹腔剧团,成立之后开始排练,每天晚上3小时,一练就是小半年。
2007年大年初四,村里帮我们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传统剧目《大观灯》正式公演。不少村民带着板凳冒着寒风来捧场,团员们特别受感动,憋着劲儿唱了3个多小时,散场后很多村民仍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那年过年,我们连续唱了7天,连附近河北几个县的村民也赶来观看。
近几年,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县文体广新局为我们送来4万余元的演出经费,还联系省里的专家上门进行指导,让我们的表演更专业。2014年,武城柳子戏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去年剧团被评为中国柳子戏传承基地,县里又出资8万元,帮我们在村里搭建了一个新舞台,不仅宽敞平整,还有10多张专业的布景,大大提升了演出效果。
现在,剧团发展越来越好,团员有40多人,每年能演20多场。来学戏的人又逐渐多起来,还有七八个10多岁的娃娃。下一步我打算更加用心地推广柳子戏,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的家乡戏。还有就是沉下心,写几部反映咱们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剧目。
(李淑冉、张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德州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德州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项、省级 23项、市级 9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9人、市级 63人
◆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每年开展非遗展览、展演活动200余场
◆10个县市区全部完成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市文化馆建成20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并免费对外开放
◆今年以来,突出讲演教的特点,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40余场,参与学生4万余人次,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氛围
◆推荐5名传承人申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处历史文化展点入选全省首批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普及、保护与传承
◆积极争取文保项目资金,实施德州码头、四女寺枢
纽保护与展示工程、苏禄王墓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等文物
保护项目,较好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
治、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融合发展
制图/李莉
新闻推荐
武城全县现有454名网格长,2010名网格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基础信息,反映群众需求,发现报告问题,排查化解矛盾,完成街道、乡镇或社区(村)交办的其他任务。为全面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网格...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