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精墨妙寄深情
□本报记者张莹
8月8日,在武城县新华书店“大手拉小手,翰墨共飘香”书法交流活动现场,杨宝桐教孩子们进行书法练习,热心为大家讲解示范。
杨宝桐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山东舒同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他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挚爱之情,多年来勤奋探索、临池不辍。其书法雍容端庄、宽博舒展,蕴含着真诚儒雅、含蓄沉静的个人气质。
一见倾心刻苦钻研
杨宝桐1952年出生于武城县,1985年退伍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武城县支行工作。参加工作不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舒同的弟子王秉新。“舒体字形飘洒圆秀、不露锋芒,给人内敛含蓄的感觉,这很符合我的性格,初次看到王秉新老师的舒体书法,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时间如痴如醉。 ”杨宝桐说,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临摹,学到其中的精髓,他近乎狂热一般搜集各种带有舒同墨宝的书籍。
最先被他拿来反复临摹的,是印在酒瓶上的《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 ”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写了成千上万遍。
因为没有用毛笔的经历,一拿起毛笔,手就发抖。为了克服这个毛病,他曾经连续站立7个小时练字,只为让自己的手越写越稳。
拜师求学潜心书艺
1987年春节期间,杨宝桐正式拜王秉新为师。他经常到王秉新家观看老师写字,交流学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每一天,杨宝桐都拿出专门时间来练习书法,细细体悟笔法妙趣,发掘笔意的丰富内涵。他最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有时入了迷,等到妻子早上起来做饭,才停下笔休息一会儿。
凭借自身悟性,以及多年不知懈怠的积累打磨,杨宝桐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及省级书法大赛奖项。
从京剧伴奏中汲取灵感
杨宝桐是武城县老年大学京剧社社长,退休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去参加京剧社活动,为表演京剧的社友们伴奏。“写书法和拉京胡,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个人修养和性情的体现。持笔和拉弦持弓,也都讲究指力和腕力恰到好处的灵活运用。 ”杨宝桐说,从京剧伴奏中汲取灵感,融合借鉴其气势、神韵,可以让书法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更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书法是我情感世界的寄托,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杨宝桐说,他所热爱和追求的,是在传承舒体书法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向着心中的理想之境不停求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王玉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启了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重大工程的新篇章。武城民营经济面广量大,但发展层次较低,全县经济总量太小、供给结构失衡两大主要...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