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大葱“种植周期”,日交易量40多吨 致富路上,张培元村向前“葱”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通讯员王凡存马俊良
在59岁的葱农张玉彬心里,种大葱就是过活。进入冬季之后,张培元村“辣”味更足了。
前不久,位于庆云县徐园子乡的张培元村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这里的村民就是靠“辣”挣钱的——全村家家户户都种葱。
为啥热衷种大葱
还未到张培元村,辣中带香的独特气味远远地就闻到了……记者发现,这里的田地里到处是葱,零零散散的其他作物倒像是点缀。有的地方,各家各户的葱田连成片,一眼看不到边,煞是壮观。
张培元村人有多么爱种葱,一组数据就能说明:从60年前开始种葱,到现在没有放弃过;全村1900亩地,90%种大葱,为了换茬,部分村民还跑去外地包地种;每到收获季,村里葱市日交易量达40余吨。
“小时候常常跟着家里大人去地里挖沟种葱,17岁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百里之外的河北卖葱。”今年59岁的葱农张玉彬依然离不开葱,在他心里,种大葱就是过活。
张玉彬说,种大葱虽然投资大,投入的劳动力也很多,必须锄地、打药、上土,但是种植风险较小,效益比种传统作物高得多。
“一般情况下,一亩大葱的收入不低于四五千元。如果行情好的话,一亩收入就过万元。行情孬的时候,一亩葱至少也卖两三千元。”张玉彬说。
由于张培元村土地通风状况好,水源充足,村民种植经验丰富,所以种出的大葱品质、产量都极为可观,渐渐地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葱种植专业村。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很多专业村有一个共同的“种植周期”。每逢好行情,大家伙一拥而上,比着扩大种植,争着抢占市场,赚个皆大欢喜;一旦市场受挫,种植户争先恐后地退出,人人悔青肠子,个个不愿重操旧业。
张培元村却非如此。60多年中,大葱也“辣”过村民的眼,让种植户们又爱又恨,但按张玉彬的说法,“大家始终没有放弃过,每年依然都会大面积种植。”
凭啥跳出了“种植周期”
“今天的批发价是3.2元一斤,看这行情,明天价格还要涨!”11月18日,在张培元村的大葱批发市场,张海燕手捧着成捆的大葱面露喜色。
作为村里的种葱大户,张海燕种植的30多亩大葱正在上市销售。“种植大葱不能只看产量,最重要的是品质和味道,我种的大葱虽然每亩产量只有3500多公斤,比一些高产品种产量少一半,但市场表现却一直很好。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今年这一茬净赚个二三十万元没有问题。”张海燕一语道破了张培元村跳出“种植周期”的秘密。
在村里人看来,选好选优种植品种是培育好大葱产业的关键。
张培元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成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品种控制、土法种植、品质保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学习“章丘大葱”发展经验,抓好大葱品种优选繁育工作,通过消费群体在市场反馈中的“放大作用”,打出“张培元”大葱品牌。
多年的摸索,张培元村培育种植的“大梧桐”、“鸡腿葱”以葱白匀长、味道正宗、体型适中等特点赢得市场青睐,不断吸引周边商贩进村零批购买。现在,张培元村大葱北闯新发地,南下江浙沪。
“在我们村带动辐射下,附近周边村也都在种植大葱。现在整个乡大葱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张海成介绍说,目前村里形成了三个大葱批发市场,销售旺季每天有40多辆外地车前来收购大葱,“一些客商常常会在村里呆半个多月。”
近期,张海成有意整合三个批发市场,进行统一管理,掌握更多的价格话语权。
几十年一以贯之,种大葱对张培元村的村民来说,成了一种情结。如今,在一系列乡村振兴和助农政策的引领下,张培元村的大葱产业越来越壮大,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他们的致富路,“葱”满希望!
新闻推荐
为确保辖区安全稳定,庆云县公安局庆云镇派出所全警出动,全面加强辖区行业场所安全检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工作中,民警突出实...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