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招聘 技能培训 兜底保障 重庆:职业渔民“转业”迎新生

安徽工人日报 2021-01-18 02:14 大字

渔舟点点曾是长江流域的日常景象。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今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

昔日以船为家,以水为生的渔民上岸后,将何去何从?事实上,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过程中,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多渠道推进渔民安置保障,针对渔民年龄层次、就业技能等不同特点,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助推退捕渔民上岸有出路有收入。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人为干扰的影响,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减少,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

“虽说不能打渔了,但我也想护江、护鱼,为子孙造福。”54岁的李代国是重庆垫江县的老渔民,几十年渔龄的他见证了家乡的河从由清变黑,再由黑变清的过程。退捕政策一出,李代国一家积极响应政策,拆除了住家船和生产船,“洗脚上岸”。

目前,重庆垫江县已完成渔民退捕转产申请、审核及协议签订,退捕率达100%,86名退捕渔民和李代国一起“上岸”,寻求新职业。

对很多渔民而言,换一种新身份守护这片江成为首选。刘友军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他对龙溪河垫江流域的情况烂熟于心。去年9月,垫江兴禹公司聘请他为龙溪河垫江流域污染防治做技术指导,带队清漂、巡河、护河。

“我们引导退捕渔民组建志愿队,发挥他们懂水性、熟悉水域环境的特长,帮助他们再就业。”重庆市江津区渔政站站长李荣说。

退捕后,齐登富成了江津鸿鹄护鱼志愿队的一名护鱼者。他每天驾驶着船舶在水面上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捕捞行为。

“这两年,我明显感觉长江里的鱼多了起来,有时还能看见长江鲟、胭脂鱼等罕见的鱼类。”齐登富颇自豪地说。

老渔民获得新职业

在重庆云阳新县城四方井码头,一位退捕渔民蹲在岸边,眺望着起吊机吊起一艘艘渔船,默默告别。据了解,这批退捕渔船将被转运至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三峡渔民文化博物馆的一景。和这艘渔船一样,这位拥有30年渔龄的渔民也将迎来自己的新身份。

为帮助退捕渔民上岸有出路,重庆制定了退捕渔民转产引导计划,为退捕渔民送技术、送服务,帮助其通过自主创业、外出务工、转型护鱼等方式开始新生活。

去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提出分类施策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

其中,对技能比较单一的大龄渔民,开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或推荐参加家政、养老等职业技能培训;对中青年退捕渔民,围绕电商、汽修等开展培训。发挥新职业新业态吸纳就业的作用,直播销售员、网约配送员等职业技能培训也陆续面向退捕渔民展开。

去年,重庆举办多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渔民转产就业。同时,还联合东部对口支援省市,提供岗位、促进就业。

除了送技术、送岗位,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渔民的选择。退捕后,胡夕领在高安码头旁开了家名为“江胡打鱼仔”的鱼馆,卖的鱼从周边区县和邻近省份进货,一天能卖50多公斤,全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强保障守护新生活

在退捕渔民中,很多渔民因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转业转岗困难不小。除提供就业创业机会,重庆还根据渔民实际情况,将其分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推出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对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就业的退捕渔民,重庆丰都县开发了保洁、护路、管水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退捕渔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对重庆市户籍且男满50岁或女满40岁的登记失业退捕渔民,实现灵活就业的提供社保补贴。

为确保退捕渔民养老保障“不漏一人”,重庆綦江区加大社保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退捕渔民对政策的知晓率。

“政府免费提供了1万余株柑橘苗,还定期派农技专家深入果园,手把手教我种植技术,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种植能手。”巫山县大昌镇马渡村退捕渔民张福林说,退捕转产后,他通过柑橘种植顺利实现了“转业”,“以前还担心上岸后没收入,现在自己搞果园,日子过得安稳又有盼头。”

新闻推荐

政产学对接促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贺莹莹通讯员刘蕾报道本报庆云讯日前,由庆云县常家镇人民政府引进的中环盛达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师范大...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