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女娃 唤醒传统技艺锦灰堆
封晶在作画受访者供图封晶为十四运设计的特许商品“锦灰堆”受访者供图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诗中所描写的,是我国书画史上一种特殊的画种——“锦灰堆”。如今,这一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被西安女娃封晶唤醒。她创作的“锦灰堆”文创丝巾,成为入选十四运特许商品中唯一的非遗产品。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属于国画艺术工笔类的特色画种。正如其名,“锦灰堆”的产生也别有一番趣味。相传,“锦灰堆”的产生始于元初的绘画大家钱选。一次醉酒兴起,钱选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鱼刺等,信手绘成一幅横卷。旁人见了,个个称奇,随即挥笔题款“锦灰堆”。
多数人或许对“锦灰堆”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封晶却对其情有独钟,应该说一见钟情。十几岁时,她在一位老收藏家手中见到一幅“立体画”,当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锦灰堆”。“第一次看到不同元素堆积在一起的三维立体画作,我以为是粘在一起的,还用手小心地摸了摸,没想到是平的,竟然是画上去的。简直太神奇了!”
自此,神奇的“锦灰堆”种子埋在了封晶心里。上大学后,她找来各种文献资料学习。
封晶说,“锦灰堆”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突出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个“破”字,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给人以古朴典雅、耐人寻味的感觉。同时,残缺的文字和图案,还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平添了一丝遗憾之美,而这些也是“锦灰堆”艺术的魅力所在。
知道“锦灰堆”面临失传后,封晶对她的爱愈加浓烈。
“锦灰堆”可追溯的第一代传承人是陕西马子云先生,于1919年在北京琉璃厂碑帖铺庆云堂学得金石拓和“锦灰堆”,后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传第二代茹小石。
封晶师从茹小石,成为第三代“锦灰堆”传承人,并成功将其申请为书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将历朝历代残缺的古砖、瓦当、钱币等金石,通过复杂的重叠堆栈拓印构成画面,再慎重配画、题字,让破碎的金石重新焕发艺术价值。
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仍难以千古长存。而独属中国的“传拓”技艺,却以一纸一墨,让金石不朽。
十四运作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综合性运动会,其特许商品的面世必然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首批公布的特许商品中,封晶设计的“锦灰堆”丝绸文创一亮相,便备受瞩目。
封晶说,这方“锦灰堆”丝绸文创是专为十四运创作的,采用陕西具有代表性的大雁塔、兵马俑等传统元素,将秦砖汉瓦、碑石拓片等陕西特有文化符号,与十四运的设计元素巧妙结合,融会贯通。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动静结合,洒脱不羁。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是连接世界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原点,也是欧亚大陆多元化文化汇聚交融的中心,‘锦灰堆’作为陕西境内唯一的国画类非遗项目,此艺术形式与丝绸相结合的文创礼品,是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之所以制作成方巾,既有其美观性也很实用。“方巾既可以作为运动员和志愿者的手腕汗巾,又可作为陕西独特礼品带往世界各地,为丝绸之路再续前缘。”
由于绘制“锦灰堆”的技艺要求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用碑拓、篆刻等绝活。故“锦灰堆”制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传承者少之又少,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几近走向失传。
面对“锦灰堆”失传的困境,封晶朝夕不倦。作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会员,她利用业余时间,在西安美术学院义务授课,并通过文献和资料的整理研究,培养传承人。如今,第四代“锦灰堆”传承人已踏着她的足迹缓缓走来。
“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锦灰堆’,喜欢‘锦灰堆’,并将它完整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使命。”封晶说。记者马昭
新闻推荐
张慧鑫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鑫在全省创新提出“1对夫妻1000亩地10000头猪的211工程”“3个...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