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演绎多彩绣球 —槐荫区西张小学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学校“绣球灯舞”社团学生展风采。展示现场。
“绣球灯舞”,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其中,“绣球”象征着“吉祥、富贵、圆满”,“灯”象征着“光明”,喻示着“锦绣光明的前程”……
日前,教育部发布公示,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济南5所学校入选,济南市槐荫区西张小学因“绣球灯舞”榜上有名。“多年来,我们一直站在振兴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大力开展‘绣球灯舞’非遗传承。”学校校长肖志海表示,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灯舞”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更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生活的浓厚兴趣,引领师生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将“绣球灯舞”引进校园相继研发团体操及校本课程
北依黄河之滨,南临玉清湖畔,槐荫区西张小学始建于1952年,原名安庄小学。在2013年正式定名为槐荫区西张小学前,学校学生在社团活动上基本以版画学习和陶笛训练为主。
2013年,学校注意到由槐荫区西张村村民表演的“绣球灯舞”每年都会参加区内“元宵节”灯会演出,而“绣球灯舞”又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便将其引进校园,成立社团,进而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引进初期,我们聘请了西张村两名有经验的家长作为特聘教练,因此孩子们在表演上也小有成绩,受到来校视察领导的好评。但在孩子们热情表演获得观众喝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其热闹有余,艺术性与欣赏性不足。”
校长肖志海告诉记者,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利用节假日深入齐河民间寻访,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绣球灯舞”的发源地——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据学校了解,该村已有300多年的舞绣球历史,寻访交流中,学校深入了解到“绣球灯舞”的发展史、表演特色和绣球灯的制作方法,并邀请官庄村的民间艺人为学生们编排适合舞台表演的“绣球灯舞”,颇有成效。
而在2016年,学校又在“绣球灯舞”的基础上创编了团体绣球操。在绣球操展示中,孩子们精神饱满,手持鲜艳的绣球,伴随明快的乐曲,动作整齐划一、协调流畅。行进中的队形,时而似鼓点,欢快轻盈;时而似冲锋,拼搏激进。一招一式中把绣球操的力与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绣球的青春与活力。
“学校团体操与绣球灯舞各有所长,舞蹈专业性强、人少而精;体操则气势磅礴,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丰富了学生们的大课间生活。”学校体育教师王金说。
除了编排舞蹈,学校还根据“绣球灯舞”开发出校本课程,按照“绣球灯舞”的起源、历史沿革、现代发展、绣球灯制作、舞灯者造型等8个方面进行编写,力求将“绣球灯舞”带入课堂,与学校学科教育融为一体。记者了解到,目前学校“绣球灯舞”的教材在内容上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紧扣“民族特色、非遗文化”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小起步,自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
“一招一式”彰显热爱与坚守传承非遗牢牢扎根学生心中
2015年6月,学校“绣球灯舞”社团的学生们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选拔,表演的“八龙戏珠”“天下一品”“金鸡独立”等招式不仅彰显了学生们对“绣球灯舞”的热爱,更为现场观众送上了一道艺术大餐;
2019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来到槐荫区西张小学,大力宣传学校“绣球灯舞”的开展传承情况;
2021年5月,在槐荫区举办的第二届插秧节启动仪式上,学校“绣球灯舞”作为压轴节目出场,博得了来宾们的阵阵掌声……
“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孩子们几乎没有停止过训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绣球灯舞’的训练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王金说,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心中的坚守与强韧表露无遗,他们不退却、不推脱,磨练出了超越自身年纪的坚定意志与责任担当。
“我是三年级开始参加到‘绣球灯舞’社团的,在近三年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我觉得不仅仅是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变好了,自己也慢慢变得沉着、不骄不躁了。”学校六年级(1)班学生曹栋御告诉记者。
“我孩子今年刚上二年级,一年后,我也准备让她加入到‘绣球灯舞’社团。如果能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和在舞台上的别样风采,我想应该会很欣喜、很感动吧。”家长王女士说。
记者经采访了解到,目前孩子们因为“绣球灯舞”的精彩表演,已对西张村进行“反哺”。他们的表演在打磨中创新,在一次又一次的登台后超越自我,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这些进步,让村中“绣球灯舞”的表演艺人都看在眼里。只要逢年过节,西张村便经常会邀请学生们与表演艺人们同台演出,很多学生都是村中“绣球灯舞”表演的主力。
在学校看来,“绣球灯舞”的训练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传承“绣球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接班人。而在这一过程中,传承已牢牢扎根于学生们的心中。
“星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想方设法为学生成长赋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近70年的办学实践中,槐荫区西张小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品德好、学习优、个性鲜明的毕业生。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有效手段。”学校德育主任高冰告诉记者,基于此,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星级评价活动,刊印《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评价手册》,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制订“预习之星、合作之星、作业之星、守纪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等七个星级评价内容。为了让学生们熟记后更好地进行行为实践,学校还将手册内容改编成“三字经”的形式。
同时,学校建立了详实可行的评估制度进行量化赋分,打造“班级星级少年”“星级小队”“校级星级少年”及“校园大明星”等层层递进的奖励体系,一步步激励着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今,学校各班学生每天都会进行自评与他评。每周五,各班班会课进行一周评选小结,并填写“班级星级少年统计手册”,及时记录汇总学生的表现成绩。学校领导班子还“结对”班级听班会课,共同引导学生,探索高效的星级评价班会课堂。并开展任课教师心得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交流好的方式方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问。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文化标语等宣传阵地营造氛围。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获得家长们的支持与肯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进步。”高冰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劳动教育,已将《黄河稻米,五洲飘香》开发为研学旅行课程,黄河大米从农机具采购到大米选种,再到育苗、插秧、收获、加工,处处都有学生们参与的身影。针对秸秆焚烧问题,学生还通过发放宣传单,帮助村民们增强环保意识,并将秸秆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处处体现了环保小主人的意识。
“通过劳动教育,我们着力增强孩子们的实践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发现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校长肖志海表示,在打造“非遗绣球”品牌特色、实现学生全方位成长的路上,今天的西张小学正承载着新的希望,把握历史新的发展机遇,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铿锵前行,迎接孩子们的必将是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文/本报记者 张展铭 图/本报记者梁大磊)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规范辖区药店经营秩序,确保辖区群众用药安全,11月5日,齐河县公安局表白寺派出所组织民警开展药店安全检查。民警重...
齐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齐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