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天安门大红灯笼制作内幕

老年生活报 2021-10-08 08:22 大字

1949年9月,焕发新生的北京喜气洋洋,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9月2日,周恩来批示“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此时的天安门城楼仍急需修缮,装饰悬挂的毛泽东画像、正面的两条字幅、城楼上的灯笼,都需要现做。画像、字幅都还容易解决,灯笼却令所有人为难。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主题。

张仃和钟灵二人负责设计

天安门上的8个红灯笼由张仃和钟灵二人负责设计。张仃是著名画家,负责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工作;钟灵是著名美术家,曾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是中南海政务院总务办公室主任、政协筹备委员会布置科科长,负责对外联络和向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请示汇报,同时也参与一些设计工作。

天安门城楼上共9个开间,中间一间最大,也是大厅的出入口。张仃、钟灵决定此房间不挂灯笼,以便留出更开阔的空间。两侧各4个房间,逐渐缩小,每个开间要悬挂一个灯笼,共8个。他们发现每个灯笼的直径接近3米时,整体效果才能和天安门雄伟的气势协调。这么大的红灯笼,史无前例。钟灵开玩笑地对张仃说:“这灯笼做出来,在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 ”

张、钟二人设计好大红灯笼的图纸后,去提请周恩来批准。周总理在图纸上用铅笔批示“同意”,后面签署了一个“周”字。

尹作滨负责制作

设计好了,然后就是制作。因为灯笼之大前所未有,制作难度不可预料,而且用在开国大典这样的盛典上,要求极高,不能出任何失误,工期又短,钟灵等人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人制作,竟没有一个灯笼师傅敢承担这项工作。经过反复寻访,终于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一家“永顺成小器作”,即做红木家具和灯笼的作坊,找到一位领头的工人师傅——尹作滨。

尹作滨,20世纪初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马集镇尹庄村,因家境贫困,11岁逃荒去北京,拜著名手工艺人张玉宽为师。尹作滨虽没读过书,但聪明好学,心灵手巧,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在制作家具、灯笼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凭着一手精湛的手艺,尹作滨在北京成家立业。

尹作滨看了设计图纸,知道是开国大典用在天安门上的,非常激动,对灯笼的具体要求进行反复思考后,自信地拍着胸脯对钟灵说:“请放心,我一定能把灯笼做好! ”

当时商定,由钟灵备料,尹作滨带几个徒弟第二天就开始工作。考虑到灯笼太大,作坊里摆不下,制作完成后运输也是难题,尹作滨建议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施工,钟灵同意了。

经过尹作滨和徒弟夜以继日的工作,8个大红灯笼终于如期做好,每个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每个重约80公斤,外罩红纱,体量巨大,饱满圆润,骨架以铁棍和竹片做成,坚挺结实,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8个大灯笼是当年中国最大的灯笼,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灯笼,见证了一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浴火重生,开创新纪元。此后的日子里,这8个大红灯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姜仲华

新闻推荐

“国庆吃面 国泰民安”新民俗倡议活动在泰安举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郑珂郭健10月1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泰安市人民政...

齐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齐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