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先行先试大平台 山东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解读⑤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李 振
李子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新阶段。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努力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引领区、新高地。
鼓励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山东在《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探索对外地方合作新机制、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搭建先行先试大平台。
发挥“先遣队”探路先行作用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作为国家战略,是山东以开放倒逼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平台。“‘先遣队’作用发挥好了,我们就能收获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广杰说。
今年以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全力推进差异化探索、首创性改革、集成式创新。济南市商务局副局长梁旭斌说,截至目前,他们已打造了首批30个创新案例,其中人力资本评价体系、“一区一照一证”、“数字保险箱”智慧政务等创新举措上报国家参评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的《人力资本出资管理办法》已在片区内试行。截至6月底,济南片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措施320项、新注册企业8192家,自贸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凸显。
当前,山东正高水平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确保年内各片区都形成3项以上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到2022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谋划向上突破的“升级版”。
去年,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赋予了其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历史使命,也为山东进一步扩大开放打开了广阔空间。
“我们自觉融入胶东半岛经济圈、沿黄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从政策突破、平台搭建、功能叠加、制度创新等方面,率先在物流先导、贸易引领上找准突破口。”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庆胜说。
今年上半年,“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顺利开行,通达上合组织10个国家30多个城市;中国传化(上合)国际道路运输通道开通,通过TIR国际公路运输实现“门到门”便捷服务;全面推进上合国际客厅建设,已有9家商会协会、50余家中外企业签约进驻……孟庆胜说,下一步上合示范区将以制度创新促进双向开放,着力探索地方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中心和海洋合作中心,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山东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秘书处专职副秘书长张庆伟认为,我国已进入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新阶段,打造高品质国际合作交流品牌有助于吸引和集聚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合作群体命名的国际性论坛。今年3月,由商务部研究中心、省商务厅、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的山东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秘书处)挂牌成立。“设立这一机构就是为了积累办会经验,实现专业化运作,按照国际化、机制化、品牌化的思路,不断扩大峰会的国际影响力。”张庆伟说。
探索对外地方合作新机制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山东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此,山东提出探索对外地方合作新机制。
作为面向日韩的“桥头堡”,山东如果在日韩经贸合作上没有大的突破,遑论高水平开放。《意见》提出,要在与日韩地方合作上先行先试。
“‘海运的成本、空运的速度’,对日韩的贸易往来,我们的优势在物流。”烟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军说,与日韩合作进行先行先试,离不开对物流体系的优化。近年来,烟台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创新性探索,比如立足公铁水航4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开展多式联运,日韩货物由烟台入境后,可通过内贸干线转运至锦州、泉州、广州等城市,物流费用持续降低。
近年来,威海市抢抓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展机遇,推进威海海港、空港和仁川海港、空港“四港联动”,充分发挥两地在区位、交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中韩及世界各国货物通过威海、仁川转至日本、欧美乃至全球的双向物流黄金通道。
山东港口威海港董事高冰说,“四港联动”不仅是硬件的联通,更是软件的衔接。威海、仁川两市海关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三互”合作上力度不断加大,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通关成本,惠及万千企业。
各地基础不同、禀赋各异,对外合作必须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对此,山东省提出实施“一国一地一策”合作行动计划,支持各地进行差异化探索,各市确定2-3个重点国家或地区集中力量突破。
德州把与东盟合作置于对外开放的重要位置,集中资源全力推进双方合作。随着“百企下南洋”、德州与东盟国家网络招商对接会、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次第展开,商机不断显现。
受海外疫情影响,位于齐河县的山东克朗生物装备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啤酒酿造装备欧美出口线路受阻。“通过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我们联系上了东南亚客商,目前公司已从8个国家拿到了订单,预计未来东盟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望提升到3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万继宪对开拓东盟市场信心满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国家和地区,对外合作的效率、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齐河县商务局副局长董娟表示,相较欧美、日韩,东盟与齐河的互补性更强。齐河机械制造产业发达,全县有出口业绩机电企业50余家,东盟国家大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对机电产品需求强烈。双方合作以来,企业间广泛对接,目前已有十余家机电企业参与东盟贸易。
对外地方合作,领域广泛、产业众多,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要聚焦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合作。
“产业链合作是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的基础。”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赵士玉说,围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先进制造、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等五大产业领域,近年来新区不断对外开展产业链招商。比如,中德生态园于2014年从德国引进了当时少为人知的被动房技术,6年来携手德国顶尖被动房机构,陆续完成了包括合资公司、研究院、示范社区等覆盖研发、设计、建设、材料、关键设备等全套产业链布局,链上企业已达数十家。
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形成开放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必须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今年,山东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8条意见,全面推开无差别“一窗受理”,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在20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试点。
“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山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把过去一个行业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许可证,不仅破解企业曾经‘准入不准营’的难题,办证的速度与便利度均大幅提升。”省市场监管局局长侯成君说,“要充分释放这项政策的红利,推动企业由‘多事多证’变为‘一证准营’。”
7月1日,青岛昂必立实业有限公司在网上向青岛海关申报了一份原产地证书的待审签信息,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海关审签完成的回执。“国外客户可凭这份证书在韩国享受关税减免约4200美元。中韩距离近、贸易频繁,审签每快一分钟,就意味着可以多降低一些成本。”公司业务员赖青高兴地说。
审签速度的加快,有赖于青岛海关原产地证书审签模式的转变。青岛海关全面启动原产地证书虚拟审签中心,构建原产地证书“线上智能化自动审签+人工集中分类审签”新模式,提高了审签效率。青岛海关关长贺水山说:“我们一体推进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推进业务科技一体化,以科技为新海关全面赋能。”
山东将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跨国不见面办理”模式等措施,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山东各级要有紧迫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甲天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大努力。要崇尚实干精神,把《意见》提出的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变为实实在在的效果。”
《意见》提出,深入落实外商投资法,全面清理涉及市场准入的审批事项,启动“山东法治指数”试点,提高法治化水平。
“目前,一些地方国际化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介绍,在这方面,山东将制定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发展规划,提高生活环境国际化水平,同时创新工作流程,畅通外国人来鲁通道,提高居留便利化水平。
对接最先进的国际规则,突出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形成开放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山东正全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新闻推荐
□记者张双双通讯员段慧崔志华报道本报德州7月1日讯7月1日上午8时许,被誉为“超级谷物”的藜麦在“黄河粮仓”齐河县...
齐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齐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