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臣:不忘初心的抗美援朝老兵
王有臣
夏日的雅安,汇集着火的色彩,抒写着兵的情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美援朝69周年。
在“八一”建军节前,记者走近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聆听了他当年的故事。
青葱岁月,报名参军;战火纷飞,冲上前线;枪林弹雨,不惧生死。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朝鲜战场上的经历仍是激情飞扬。
他便是抗美援朝老兵——王有臣。
忆峥嵘岁月苦中有乐
“八一”节前夕,记者来到雨城区南一路6号居民大院。
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瘦弱的身体仍旧透着一种军人的硬朗气质。红润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尤其是一枚枚挂在胸前的军功章更是熠熠放光。尽管年迈,但他讲起过往却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话语时而激昂时而深沉,仿佛那些岁月就在昨日。
1954年初,18岁的王有臣离开故乡山东省齐河县南北庄,来到北京当建筑工人。
1956年,20岁的王有臣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走上抗美援朝战场。
这是那个时代赋予青年的特殊使命,即使抛头颅洒热血,这条革命之路也走得坚定而有力。
谈到抗美援朝,王有臣感慨万千。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王有臣坐在木靠椅上,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抗美援朝经历。
1956年3月,王有臣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被编进54军第130师389团2营5连2排,随后便坐上火车,跨过鸭绿江直达位于三八线附近的朝鲜金城。3月的朝鲜,大地铺满冰雪,被炸毁的汽车、装甲等辎重武器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现场一片狼藉。那时的部队驻地是在坑道里面临时搭建的,四处透风,寒气袭人,王有臣同其他战士一样得了冻疮,手脚出现了溃烂,但战友们仍精神饱满,坚持着每天的站岗、放哨、巡逻、训练任务。
当时,王有臣所在的389团主要任务是搞好军事训练,严阵以待,防御敌人乘虚而入。部队虽然没有正面与敌军发生激烈的交火,但南朝鲜李承晚残余部队仍时不时地袭扰志愿军。
王有臣回忆,一天晚上,密集的枪声划破夜空,敌军对志愿军驻地进行袭击。在排长的带领下,他和其他战士一起迅速拿起冲锋枪奔向敌军隐藏的树林,边跑边向敌军藏匿地方进行扫射。很快,敌军被击溃了。
在朝鲜战场上,王有臣印象最深的就是志愿军严明的军纪。那时候,战士们每天都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对不允许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勤劳勇敢、朴实淳厚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敬重和爱戴,以及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让老人每每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都感慨万千。
后来,王有臣被选派到志愿军步兵第130师驻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士教导营进行学习。
“朝鲜冬天很冷,雪有一尺多厚,教导营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异常艰苦。”老人说,即使在训练场地凹凸不平、天冷地湿的恶劣环境里,他依旧不怕苦不怕累,摸爬滚打,刻苦训练。
在辛劳和汗水的交织中,成就了当年21岁年轻军人敢于展现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淬炼了一个军人的气魄。
从老人的讲述中,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平凡的军人在面对家国危难之时,“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的热血豪情,那些枪林弹雨的经历在他的记忆中永远鲜活。而老人诉说时神采奕奕的模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那个时代使老人吃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但也是这样的时代,使老人的人生熠熠生辉。
“在朝鲜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自豪。他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叮嘱子孙后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付出”。
胜利凯旋在雅建功立业
1958年3月15日到10月26日,志愿军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7月,王有臣随着大部队凯旋归国,奉命进驻雅安等地。
王有臣回忆,志愿军回国后,他所在的官兵先后驻扎在四川省的犍为、夹江和雅安。
而留在雅安的王有臣一边进行部队的军事训练,一边参加地方的经济建设。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在部队,王有臣每天都在其中淬火炼钢、磨砺精兵。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认识的升华,促使了他积极进步的行动。
1958年10月,王有臣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3年5月1日,他告别了多年朝夕相处的战友和日日相随的部队,转业留在了雅安,兢兢业业从事公安工作,为雅安的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历史终将过去。新时代下,老人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被授予抗美援朝老兵应有的荣耀,生活得越来越好。
王有臣,这位抗美援朝老兵、老共产党员,虽然没有显赫的军功和职位,却珍惜着他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纪念奖章和几本能够证明他曾参与抗美援朝的获奖证书。
“每当看见这些,就想起自己从军生涯的激情岁月,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人生征途的最高荣誉。”老人始终将对党的这份忠诚,融进了峥嵘岁月的战火青春,融进了雅安建设的每个岗位,融进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段历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我们这些参加过战争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老人说,虽然他们这些健在的人已经步入暮年,但是仍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报答党、国家和人民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艰苦的岁月和血与火的考验,坚定了王有臣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职业身份不是终身的,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是党和军队把我哺育培养起来,这种恩情一辈子不能忘。”王有臣说。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时报7月15日讯(记者赵云龙)7月15日,省委组织部发布了一则《山东省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对5人进行任前公示。据该任前公示显示,...
齐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齐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