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技师学院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学生成香饽饽 未毕业就被预订

济南日报 2019-07-11 11:31 大字

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专注于比赛。温继军老师表演绝活快速雕牡丹。

学生蒙眼拆装发动机

学校自主研发、设计、改装的纯电动汽车“青春梦想号”。电气工程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举办专业建设研讨活动。

不借助任何工具,把一桶机油通过指甲盖大小的空隙倒入工作台下的油桶里,机油不泼不洒,还不能沾到空隙旁边一丁点儿,你能做到吗?济南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就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这手绝活。

由于学生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还不等毕业,就会早早被企业排队“预订”了。

作为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济南市技师学院有着61年育才史,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近年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动适应省、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A与产业、行业全方位无缝对接“校企行”协同育人成效凸显

正值毕业季,正是许多毕业生为就业奔波忙碌之时,济南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张希强却面临“幸福的烦恼”:还未正式走出校门,已经有数家济南的企业抛来橄榄枝,待遇都非常优厚。“现在正举棋不定,签哪家好呢?”

同样,济南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2017级的学生刘伟虽未毕业,但他早早便被几家东风悦达起亚4S店“相中”,等他毕业时,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我们的课程内容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训内容,所接触的都是行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等我就业时,可以选择的平台非常多,平台质量也非常高。”刘伟告诉记者,他就读的是学校与东风悦达起亚合作开设的“订单班”,得益于订单培养模式,他先后摘得全国技能大赛第七名、省技能大赛三等奖,并获得了企业颁发的5000元奖学金。

今年4月,济南市技师学院与东风悦达起亚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全国首批、山东地区唯一一个东风悦达起亚校企合作项目。

“将企业培训标准引入学校的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标准一致,教学实习实训按照企业标准实施,学生毕业便能就业。”学校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新介绍,学校与东风悦达起亚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课程计划制定、教师培训、定向班招生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旨在为企业培养并持续输送优质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济南市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纪克玲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学校构建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专业共建机制,通过实施引企驻校、引企入教;引行驻校、引行入教;引才进校、引智入教等措施,建立专家进校园、大师进课堂、教师进车间长效机制,使学院与产业、行业、企业全方位无缝对接,极大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

谈到校企合作,济南市技师学院有一本独到的“生意经”,仅2017年以来,学校校企融合专业共建项目就达8个,分别与东风悦达起亚、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将济南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道克图文等企业引入学校,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

现如今,学生不出校门便可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提升技能。同时,学校不断加强与济南公共营养师协会、山东省汽车维修与检测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协作,将相关行业协会引入校园。

“行业协会平台汇聚区域内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学院依托行业协会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企业\’这种‘点对点\’的松散型合作模式 ,形成一种全新的‘点对线\’合作模式 。”纪克玲告诉记者,学院通过借助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作用,推动了专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B 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企业所需“智造”人才

汽车发动机构造复杂,杂乱无章的零部件,数不清的螺丝,学校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蒙着双眼仅用十几分钟,便将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拆开再装好,没有对发动机构造的熟练掌握和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新旧动能转换,最根本的是人才;同样,职业教育的质量,最有说服力的也是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济南市技师学院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思考——把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培养适合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智造”人才。

为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济南市技师学院将企业标准引入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元评价促进教与学过程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办法。通过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内容的实施,构建完善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带动评价模式的改革。

2018年5月至8月,在奇瑞新能源汽车齐河分公司,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工学交替。通过工学交替,提高了动手能力,磨练了意志,了解了企业运作,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做好了“预习”。

2018年6月1日,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新媒体专业的13名同学,结束了在北京搜狐畅游天下网络科技公司的工学交替。“不怕苦不怕累”、“出色胜任工作任务”是企业对学生们的评价……

仅2018年,济南市技师学院就与80家合作企业展开合作,参加工学交替学生999人,教师跟班指导121人次。

“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变动性的,工学交替的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灵活性,还能让学生进入企业对行业用人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纪克玲介绍。

“农民看天吃饭,职业院校就要根据市场发展设置育人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嗅觉要灵敏。”济南市技师学院院长杜喜亮介绍,只有在育人模式上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同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育人过程中,学校主动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主流企业,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目前,学院设有轨道交通、机电工程、汽车维修、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10大类、30余个专业(工种)。

在此基础上,学院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千亿产业,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应用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虚拟现实、高铁空乘服务、航空机电维修等专业。其中,轨道交通、烹饪与营养专业群为省级示范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新媒体技术为特色名校建设专业。得益于此,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而且未毕业的学生也常被提前“预订”。

C “劳动”入课表升华育人理念新动能培育学生“肯干精神”

“宿舍、教室,甚至厕所都是我们自己打扫,现在大家都非常爱护公共区域的卫生,格外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刘伟告诉记者,现在同学们在宿舍不再乱扔果皮纸屑,地面卫生也保持得很好,“自己动手”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在济南市技师学院,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都是一堂特殊的课程——劳动课。

“没有劳动的载体、条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只会是无源之水,不可持续。”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秀玲表示,劳动养成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技能人才的必备素养,为此,学校专门将“劳动课”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直接进入课表,让老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劳动知识。

“在制定劳动课课程方案时,有些教师也觉得‘劳动\’学生们应该都会,其实现在许多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劳动\’。”李秀玲告诉记者,劳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玻璃怎么擦,地怎么拖,节假日也会让学生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开始,学生不是很适应,也有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的,但是看到孩子在不断向上向好,现在学生和家长都已经高度认可‘劳动课\’了。”

李秀玲表示,前几年是学校的规模发展阶段,招生数量和招生规模大幅提升,2018年学校正式进入质量发展阶段。“这也对学校的育人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以养成教育来促进素质教育,通过课前课后延时服务以及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

“学校的活动特别多,有些活动需要摄影、摄像和实时直播,都是我们专业的同学负责,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2017级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张乃龙告诉记者,入学后他加入了学校的融媒体社团,还成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职业技能,也能亲身体会到什么是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对个人全面发展很有帮助。”

“活动太多了,总有不同的机会让我站在不同的舞台,去挑战更好的自己。”2017级高铁专业学生刘雨萌告诉记者,来学校之前,她从来不敢上台,也不敢表现自己,习惯了被遗忘和被忽略,“来到学校后,我参加了学校的礼仪队,在各种活动的舞台上,都会有我的身影,自信心有了极大提升。”

“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是杜喜亮提出的育人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也在进行着自我感知和情感体验,实现了将吃苦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等内化于学生内心。

D 构筑“三全四方六维”育人体系

立体化育人培育技能贤才

中秋节发月饼、天冷熬姜汤、喝水不花钱……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温暖”都是济南市技师学院发给学生的“福利”。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这需要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吻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创新育人机制。

“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心。”这是济南市技师学院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们一直践行的育人理念。

“从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相比于职业技能,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品行与职业素养。”李秀玲告诉记者,近年来,济南市技师学院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成了“三全、四方、六维”育人体系,促进了育人目标与专业教学要求相衔接、学生德育与学院各项工作相贯通,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走进济南市技师学院,你会发现“文明礼仪教育月”“宿舍管理规范月”“法制安全教育月”“生命健康教育月”文明礼仪系列讲座、法律知识讲座、行为习惯养成讲座、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在校园上演,不仅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

除了苦练内功,济南市技师学院还借助外力,通过校校、校企、校政、校所合作,将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方”的教育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地位、家庭的终身教育地位、社会和企业的长远教育作用,实现学校主动、家庭促动、企业推动、社会联动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做人是第一位的。”虽然是汽车销售专业的学生,提及该专业所需要的素养,李广灏却把“做人”与“诚信”放在了第一位,“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做事先做人\’;在学习实践中,我也发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除了专业技能,会做人也是第一位的。”

“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德育活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进行自我感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团队等意识,重塑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活动润德。”杜喜亮告诉记者,现如今,男生文质彬彬、女生优雅楚楚已经成为学校学生的独特气质。

(本报记者赵世彩史春勇通讯员吕新华)

齐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齐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