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区大桥街道倪家村见闻先行区里的改变和机遇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黄河北航拍图。本报记者周青先摄崔士明在自家开的超市前聊起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充满了期待。本报记者蓝峰摄2月22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发布。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备受关注。今年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元年,据此前报道,先行区引爆区建设有望在今年6月启动。春节刚过,记者走访了天桥区大桥街道倪家村,作为紧靠黄河岸边存在百年的村庄,这里的村民正热议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话题,期盼着先行区的建设能给自身和村庄带来改变和机遇。
本报记者于悦
村民见面拜年
先聊先行区
对于刚过去的春节,倪家村村民崔士明觉得跟往年不太一样。除了禁鞭后变得格外安静的村庄,还有走亲访友时大家口中谈论的话题,已经从“去年过得怎么样”,变成“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经成了村里最热门的议题,大家走在路上迎面遇见就开始谈论,包括什么时候出规划、引爆区有没有咱们村,既兴奋又紧张。”崔士明说,住在齐河的弟弟过年来走亲戚,一坐下来就询问先行区建设的事儿,他本人也在报纸、电视上密切关注着进展。“这个年过得忙碌又充实,一家老小情绪都很高涨,感觉生活更有动力和盼头了。”
作为倪家村的村支书,这个春节,孙修荣也切实感受到村民对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的期望。据他介绍,紧靠黄河的倪家村有236户村民,987人,其中多为崔姓和孙姓,祖祖辈辈居住在此,人口规模在大桥办事处中算是中等。走进倪家村一户户村民家中,许多都在正屋显眼处悬挂着一幅“福”字。村民称,这是年前下乡的书法家书写、村委会装裱后发给大家的,其中70岁以上的60多位老人能得到“福”字,80岁以上的8位老人每人收到了一幅“寿”字。
按照倪家村的惯例,每年大年初一,在村北头的一块空地上都会举办“村民大联欢”,村民称其为“团拜会”,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还会举办元宵晚会。“我们村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1949年至今,踩高跷、玩杂耍、演戏剧的能人辈出,团拜会的十几个节目也都是村民自导自演,人人都乐意参与。”崔士明说,饱含着对未来先行区开发建设的期盼,今年的团拜会舞台上,每个人都表演得格外起劲。
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改变就业模式
作为黄河北岸的村庄,倪家村有上百人在黄河南岸打工,“我们村村民平均收入六七千元,来源多种多样,有自主创业的,搞货车运输的,还有打工的。打工的有上百人,多是去南边的市区,例如35岁以下的村民去泺口,四五十岁的人去市区建筑工地的比较多。”孙修荣说,平时留在村里的除了年纪大的老人,几乎没有闲置人员,例如70岁的崔士明老两口就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日用百货超市,每次进货都是自己开车去附近的商业街。
黄河滩区南北都有倪家村的耕地,共有1260亩,分为四个生产组,村民种的作物多是小麦和玉米,灌溉用的就是黄河水。66岁的村民崔士升感慨:“种地的收入太少,我们家种了七亩小麦,一亩地两季收入还不到500元,只能基本解决温饱。浇水、播种、收割都已经机械化,虽然不累,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都是50岁以上的村民。”他说,由于土生土长在黄河岸,他最期待的是黄河风貌带的改变,例如发展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崔士明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村委会工作,二儿子在济钢,三儿子在电视台当班车司机,“我们这几天也讨论着,未来先行区的产业项目建设起来后,肯定有很多就业门路,儿子们不妨回来找份工作。”崔士明说。
“未来先行区建设会给就业方式带来很大改变,比如在黄河南岸工作的村民可能就会转向北岸工作。”孙修荣觉得,原有的打工模式也会随着村里的开发建设发生改变,“许多村民都已经意识到,应当在个人技术和文化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而不能停留在凭力气挣钱的层面。”
从2014年开始,倪家村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对村民进行培训,学习内容有电工、家政、育婴师等,前后共培训了70多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有种危机感,未来一些高端项目落地后,村民原本的低端工作模式已不适合时代发展,下一步我们会尝试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工人,这样一来村民才能抓住机会走在前列。”孙修荣说。
村民盼当市民
消除城乡差别
每年过年,村民孙秀华都格外忙碌,退休前做教师的他年三十前都要自备纸笔为大家免费写春联。虽然已78岁高龄,他不仅不拄拐杖,还能骑车运动。对他来说,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将给他们带来两方面的改变:消除城乡差别和提高生活水平。
“不再是村民了,要向市民转型。”孙秀华高兴地说,虽然属于天桥区,倪家村还是农村,未来先行区的建设不仅能提高黄河北岸村民的生活水平,村民一起住上楼,邻里关系也会变得更为密切。
住上高楼一直是崔士明多年来的梦想,“很多老村民一辈子都住不上楼,即便生活条件改善了,城里的楼房也买不起。”他直言,村里许多人家盖起两层楼房,但现代化设施并不具备,“未来先行区一旦建设起来,我们村就可能变成大型社区,首先居住条件会得到改善,其次就是生活环境的提升。”
当过电工的崔士升也有同感:“现在冬天只能烧煤取暖,不可避免地对空气造成污染,城里楼房都有双气,做饭取暖不用愁,卫生又干净,物业管理也更加规范化。何况我们村占地五六百亩,如果住上了楼房,对土地利用就能最大化。”
孙修荣介绍,一直以来倪家村集体层面上的收入来源缺乏,直到去年,村里才引进了一家2000多平米的做超市货物中转的仓储企业。“未来村居就不存在了,变成一个大社区,但没有耕地后,村民后期生活保障是他们最关心的,如何让他们的收入更加具有持续性,一代代地走下去,也是村委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础设施改善
希望生活更上层楼
近几年,倪家庄的村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车开不进来的土路变成了如今笔直的“三纵六横”共九条水泥路,几乎串起了每家每户。几乎每个村民家都购买了小轿车,由于距离大桥镇、104国道、220国道和黄河大坝都很近,路修通后出行十分方便。
“此前的确较为落后,从2014年到2016年,村里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路上都配建了路灯,每到晚上灯火通明,村里还配了四个保洁员,垃圾桶从来没有满过。”孙修荣说。
但与黄河南岸的城区相比,这里的交通还未满足村民需求,孙秀华的小女儿觉得,只有89路和130路两路公交车开过104国道,下车后还得走20分钟到村并不方便,“要是不开车,都不愿意回家,但以后三桥一隧建成,新的出行线路肯定会越来越多。”
养老、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是像孙秀华这样的老年人最为关心的,有五个孩子的孙秀华家四世同堂,但因为不想耽误孩子工作,每次看病他都要一个人坐车过黄河去市区的医院。由于镇上没有大型银行,退休工资也要去市区提取。另外,孙秀华还盼着下一代人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自己也能在家门口上老年大学。
站在倪家村负责人的层面,孙修荣觉得,作为先行区的一分子,未来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群众工作,配合政府、引导村民更好地促进政策方案落实和项目落地。“对村民来说肯定是个大好事,对村集体来说是个重大转折,我们要更好地搭上新旧动能转换的快车,不能掉队。”
“老百姓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行区的建设肯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机遇。”崔士明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想生活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除过年时在家乡与亲人团圆外,也有不少家庭逐渐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2月7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旅行社了解到,旅游市场进入寒假和春节假期叠加的出游旺季...
齐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齐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