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之上的爱情,土地之上的信仰,携手推进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让知识在田间开花结果 硕士夫妻:先打“擂台”再打粮

大众日报 2020-10-30 09:34 大字

玉米进入收获尾声,何石宝与妻子许幸查看生产情况。□贺莹莹 郭颖如 报道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张大伟

10月25日,正值“三秋”生产最忙碌的时刻。“2万亩地还有最后2000亩没有收,主要是因为没有堆放场地了。我们得抓紧将已收获的玉米脱粒、烘干,空出场地来。”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向记者介绍。

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服务中心,一辆辆运粮车进进出出,四座烘干塔紧张运转,千万吨玉米正集中晾晒、脱粒、烘干,一片丰收的景象。“玉米棒槌亩产2400斤,一斤棒槌可出0.526斤籽粒,玉米亩产可达1262斤,较去年亩均增产170斤。”何石宝说。

90后硕士何石宝是平原土地鲁望公司引入的第一个硕士农场主。2018年以来,跟随他的脚步,包括妻子许幸在内的7名农学硕士、学士先后落地平原鲁望农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各自经营管理千亩农田,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理念之争——

硕士下地翻“阴土”

硕士来种田,这可是个稀罕事。

2018年,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流转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张麻子村5000多亩地,发展现代农业。何石宝通过应聘,来到公司所在地——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村,成为这里的第一位硕士农场主。从跨国公司到田间一线,何石宝没有心理落差,但让他感觉为难的是让当地农户认同他的理念。

“高校走出来的硕士能不能种好吴家庄的地?”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一开始是打问号的。

第一年,鲁望公司优选5种小麦在吴家庄试种,全程参与播种施肥的赵建平心里不踏实:麦种播得晚、播得少,苗太稀了,麦收这季产量得下降,得让其他村看笑话。

对于赵建平的意见,何石宝是这样解释的:播种时间是根据地温确定的;种苗密度高不一定高产,种苗的密度要与旋耕深度、播种深度统筹考虑。

最终麦收交出的答卷,让老赵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服气了,比我们强得不是一点半点,全部核算下来,5000余亩地亩均增产近200斤。”

2018年“三秋”,鲁望公司继续流转土地1.3万多亩,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在何石宝的推荐下,他的妻子,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许幸,也跟随何石宝的脚步来到了鲁望公司“种田”。

两人决定在麦收后,对万亩土地进行深翻,这让“老把式”们议论纷纷。“把‘阴土’翻上来能长东西吗?”赵建平们疑虑重重。

“深翻这个事,从来没有过,投入大,老百姓有顾虑。我们是秸秆还田后进行深翻,不仅不会存在‘阴土’的困扰,还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抗倒伏、减少化肥使用量。年年进行深翻,就会形成一个农业良性循环。”再一次,何石宝夫妇用高产量证明了新理论。

两位在跨国公司上班的高材生,为何会离开家乡变成农场主?农学情结也是何石宝夫妇共同提到的。“在上大学时,就对山东农业充满了向往。济麦系列、良星系列等山东小麦良种是课本里经常提到的,蔬菜学更是将山东蔬菜单列进行解读学习。我俩选修蔬菜学的时候,就商定有机会一定到山东学习农业生产。”何石宝说。

三年来,何石宝夫妇先后在麦田中试种了黑小麦、绿小麦、蓝小麦等优质麦种。今年,公司更是拿出1000亩地作为试验田,让何石宝夫妇试种中国农科院“秘密”品种。“去年试种了绿小麦,已经把当地农民惊呆了,都在夸麦穗这么长,肯定是高产品种。经过两年做种后,明年我们就能吃到绿小麦了。”许幸说。

控旺之争——

连打两年的“擂台赛”

“今年我们的农业保险都没有报险,地里一株倒伏的玉米都没有,连报赔环节都省了。从这个结果来看,连续两年的控旺之争,我的妻子许幸完胜。”何石宝笑着说。

玉米控旺是指通过外部作用减少玉米向上生长速度,为了防止玉米倒伏。是否需要控旺,以及在什么时间节点控旺,何石宝和许幸夫妻二人在专业知识上都有着自己的执拗,存在着分歧。

去年玉米种植季,二人便决定拿出20亩玉米地作为试验田打一场“擂台赛”,用事实来说话。“拿出来的20亩地是长势一般的玉米,没有进行控旺,但台风一过,玉米全部倒伏了,根本无法机收。20亩地需要雇用11个人专门捡棒子。”何石宝略带无奈。

确定了玉米需要百分之百进行控旺,小两口又一起钻研起控旺的时机、药量等具体事宜。最终确定在7月份雨后,糯玉米长到6个至7个叶片时,开始根据长势控旺。

经过控旺,何石宝夫妇的玉米都长成了平均个头。收获季,一株株金黄色的玉米像整齐的列兵,有序矗立在田间。许幸不无骄傲地介绍:你看我们种的玉米株距非常紧密,但是长势均匀,所有的玉米穗统一在95公分至105公分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再往下,不利于光合作用。再往上,倒伏风险加大。最大的好处是机收效率大大提升,原来“三秋”生产,一台玉米收割机要配3至4人在后面捡拾棒子,现在一台玉米收割机后只需要配一个人,减少人工六成。

“新老”之争——

“读书读得有死劲”

“种地还得了那么多奖金,比打工强多了,明年我也要包地!”今年,包括张麻村村民张洪春在内的14位农场主领取麦季分红42.63万元。这在乡村引起了轰动。

今年,鲁望公司流转2万亩耕地,划分14个千亩农场承包给14名农场主。14名农场主既有7名农学硕士、学士,也有7名种田能手“老把式”。农场主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并根据农场产量收益进行分红激励。今年8月,鲁望公司举行首次麦季分红仪式,张麻村张洪春亩产最高,赢得冠军。

农场主之一的许幸以亩产980斤的成绩获得了第四名,获得分红3.4万元,硕士农场主没有比过“老把式”,这事一直让许幸憋着一股劲。

向“老把式”学习,学什么?许幸有心得。“我们读书读得有死劲,最该向‘老把式’学的就是灵活性。像耕种收环节,我们往往等到千亩地块统一收完后,再播种。而他们,往往收一亩播一亩。要知道霜降以后,播种哪怕晚半天都会影响最终产量。”许幸说。

谦虚好学的许幸积极向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请教。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技术,今年秋收,她负责的农田亩产达到1300斤,在14个农场中遥遥领先。“虽然我们学历高,但当地的种植大户经验丰富,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只有取长补短才能达到1+1>2的效果。”许幸说。

双丰收——

口袋脑袋双富有

“你知道玉米穗上哪个虫子是桃蛀螟吗?”许幸的一句话竟然把研究生期间主攻昆虫专业的何石宝难住了。经过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院教授张恩盈的现场讲解,两口子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件事过后,何石宝开始蹭课“农场主大学”。

农业生产日趋规模化、集约化,“种地”这一原本低门槛的行当,也正趋向高端,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8月22日,山东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桃园街道鲁望农场开学了。这所大学的学生既有平原县承包地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也有像许幸这样的新农人,老师则是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及农机技术专家。经过2个月共31节课的学习,许幸即将迎来她的再一次“毕业”,新老农人共同学习进步。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定义为农民,而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传播者。”许幸感慨道,“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所了解的农学知识还是不够,如有机会还是想继续进修。”

口袋脑袋双丰收,加上固定工资与农场主收益,小两口一季可以赚到20万元,就如何石宝在丰收节上发言所说,“今年,我成了公司的合伙人,也购置了房子,成为一名新‘平原人’,算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

扎根是因为志同道合的理念。“养好地,种好粮,喂好猪牛羊。”这是鲁望公司的展望,同样也是何石宝夫妇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何石宝坦言,公司一直坚持种养循环、综合利用、完全消纳原则。目前,王芽子养猪场已出栏第一批育肥猪,今年预计将拓展出12个种养循环农场。“也许你下次来采访,我就去养牛养猪了。”何石宝笑道。

在成方连片的土地上,何石宝与许幸守护着彼此,守望着未来。泥土之上的爱情,土地之上的信仰,携手推进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让知识在田间开花结果。

新闻推荐

全国54名“一级英雄”“一级模范”山东籍占1/4,全省捐款2900多亿元可购197架战斗机 踊跃抗美援朝的山东力量

□本报记者卢昱抗美援朝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19万...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