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医院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4月女婴病重 4天抢救脱险

德州日报 2018-08-16 09:52 大字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郭吉显李梦娇

“患儿心脏射血分数由入院时不足24%恢复到34%,基本脱离生命危险。” 8月6日下午,德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宋国栋紧绷了4天的神经终于稍微放松了。

8月2日下午3点,一名来自平原县的女婴被紧急送入市人民医院PICU(儿童重病监护病房)。这名女婴4个月大,入院时面色青灰,呈休克状态。

宋国栋根据患儿体征、症状作出判断——考虑暴发性心肌炎。他介绍,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约占急性心肌炎总数的4.6%,致死率高。经进一步检查,确认患儿系暴发性心肌炎,由脓毒症引起,患儿存在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

宋国栋表示,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等,严重时会导致多器官衰竭,发病急促、病情凶险。

家属告诉医生,患儿2天前时常哭闹,因无其他症状就没当回事,病情被耽搁。第二天她开始手脚冰凉、呼吸急促,于是到当地医院检查,当地医院认定病情严重,建议转院。

到达PICU后,医护团队第一时间给予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呼吸支持,通过深静脉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一边检测中心静脉压一边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由于患儿心力衰竭,液体输注速度成为棘手的问题。“液体太少、输注太慢难以纠正休克,液体过多、输注过急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孩子这么小,心脏特别脆弱,治疗时如履薄冰。”宋国栋告诉记者,他们24小时轮流守在患儿病床前观察,随时对用药进行调整。此外,医护团队针对脓毒症、肾功能受损、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为患儿进行了持续床旁血滤治疗。

治疗在周密的计划下进行,但8月6日凌晨,患儿突发的室颤还是让医护人员出了一身冷汗,好在经过电除颤抢救,患儿最终转危为安,并于当日下午脱离生命危险。

患儿的成功抢救离不开市人民医院的技术实力与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宋国栋介绍,医院建有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等危重症患儿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小儿血液净化机、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等先进设备,掌握体外膜肺等尖端技术。

此外,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加强日常模拟训练,使医护人员在紧急时刻应对自如;为危重患儿开辟了绿色通道,可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确保患儿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新闻推荐

此次暴雨未现大的灾情内河水位普涨,四座闸紧急提启

本报8月15日讯(记者刘振)15日,记者从德州市水利部门获悉,暴雨过后,德州内河三干流水位普遍上涨,部分县市区农田出现...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