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推动增长

德州日报 2017-11-15 09:57 大字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打牢动力变革基础,平原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多点开花”:今年1至10月,全县86家重点企业累计纳税7.57亿元,同比增长21.71%,其中纳税过500万元的企业41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26家,过2000万元的企业10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家、8家、3家;东鸿制膜、信谊制药等35家工业企业纳税增幅达到30%以上。

在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看来,“多点开花”之势让平原具备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扎实基础。“新旧动能转换,企业是载体。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持续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催化剂。 ”

当省委、省政府作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平原将这一机遇牢牢抓住,作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的发展思路,探索出转型发展的“平原路径”。

靠大联强,高端引领、链式发展,让传统企业从“守着金山缺饭吃”到“造出一个聚宝盆”

基础扎实,并不意味着发展一帆风顺,平原的决策者深知这一点。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平原制药厂发生了蝶变,成为国企转型的一个样板。

从平原制药厂副厂长,到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增胜的职业生涯颇具时代性,他见证了一家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国企小厂到国内知名的制药大企业的成长。

马增胜职业变迁的背后是动能转换的大背景。

当我们在山东信谊制药厂区采访时,企业仍旧在进行着环保设备的改造和安装。更换生产机械,投资500万元;升级车间彩钢板,投资400万元;淘汰三组离心机,投资100多万元;各种土建基础设施改造,投入1000多万元……分管公司财务工作的马增胜如数家珍,“加上产品参加国家标准评价,我们将投入上亿元。 ”

在2013年以前,平原制药厂的营收只有2000多万元。显然,这无法支撑企业做大做强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

真正的发展,始于2013年的一次涅槃。当年6月3日,一纸合同成功签订,上海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省平原制药厂、德州博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成立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原来那家坐拥80多个药品批号、年纳税却不足300万元的小制药厂,成为集制造、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制药企业。

联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截至今年10月,山东信谊制药的营收数字是9000万元。

省委、省政府指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是以“四新”促“四化”,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牵手上海信谊制药,4年来,平原制药产业迅速实现了品牌高端化。如今,随着上海医药山东信谊产业园的建成,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平原的主要产业;而平原也成为全国精神类药品5大生产基地之一。

从平原制药厂到山东信谊的变身,背后正是平原县委、县政府关于转型升级的决策。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原实践,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高端引领、链式发展、集群培育”。“实施‘强链、补链、建链\’,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王洪霞说。

今年,平原将集中培育生态环保和健康产业,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等重点企业发展。“3年再造一个新信谊。 ”新的增长,也让马增胜对未来非常自信。从2013年至今,信谊产能增加了10倍,员工只增加了不到20人;技改后的信谊,设备的先进性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新的动力转换靠“智力”,坚持以高端人才为支撑,把创新做到极致,让高新项目“几何式”翻番

探访平原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或许殊途同归这个成语可以对企业转型升级给予概括。

不同于信谊制药的“靠大联强”,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依托高端人才支撑,源源不断地强化创新。成效如何?一组数据颇能说明福洋转型的成功。截至目前,福洋生物的葡萄糖酸钠,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海藻糖全国市场占有率25%;葡萄糖酸内脂全国市场占有率33%。这3者福洋均为全国销量最大的企业。

经济“新常态”下,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对福洋生物这家依靠高科技起家的企业来说,动力转换,就是把创新做到极致。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及其院士团队共同建设院士工作站;成立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华东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15名教授共同致力于生物制造领域的科研开发;先后5批30余名技术人员到齐鲁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进行深造、再培养。在福洋生物,高端人才成为“最大的生产力”。

对创新的重视远不止于此。近年来,福洋年均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建有4000平方米科研中心,建设了国内先进的微生物发酵中试生产线,配套高端研发设备100余台套。

高端人才的力量有多大?福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在技术创新、生产成本控制上,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福洋的创新力度仍旧在加大。今年,企业将投入50多万元人才培养经费,派遣28名管理及技术人员到浙大、山大攻读EMBA;去年已经投入了36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今年再提高,计划达到4000万元。

行走在平原的企业中,真切感受到,新旧动能转换在这里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真正成为落实的自觉。这在平原县的顶层设计中能够找到些许答案。平原县政府2017年重点工作方案中,第一条便是加快转型升级,汇聚发展新动能。全县上下凝聚发展合力,突出抓好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发展优先选项,激活存量,优化增量,全面增强工业竞争力。

平原县县长袁志勇认为,加快集聚创新人才资源,更加注重以产业引人才、以项目聚人才、以事业留人才,平原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培养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 ”

催发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部件是“人脑”,用改革的思维激活企业家队伍,释放内在潜能

实践证明,新旧动能转换,是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没有新动能支撑,也就没有经济的如潮如涌发展之势。

山东安华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跨越发展,正是这种实践的范本。

厂区一座冒着黑烟的大烟囱,只能生产装水、装粮食的大水缸,这样的场景,许多老平原人记忆犹新,彼时的安华瓷业,只是计划经济时代平原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陶瓷厂。落后的产能、几经淘汰的产品、几无抗风险能力的规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家小厂已经“死”过几次。

安华瓷业的重生,背后是平原县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手段。

由于改革的彻底、改革的灵活,安华瓷业企业建制、经营体制、投资机制进行了立体式融合创新。

公司迅速压减旧动能、上马新动能。燃煤黑烟囱变成了天然气隧道窑,彻底转型为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企业;产品转为主打陶瓷酒瓶。通过创新发展,安华瓷业在中国陶瓷酒瓶行业中的地位,从“百花齐放”“三足鼎立”,发展到了今年在整个行业中“一枝独秀”,成为陶瓷酒瓶行业的标准制定单位。

如今,记者每次去安华瓷业公司采访,看到的都是新变化,感受到的都是新气象:从上海世博会到G20峰会、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雄安新区建设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每逢有重大活动,或国家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安华瓷业都会相应研发出具有标志性、特色化、文化味十足的陶瓷酒瓶。安华所研发的陶瓷洒瓶,已完全从单一的工业产品跨入到了文化产品,陶瓷酒瓶具备了收藏价值、传播价值、交流价值、艺术价值。

动能转换,为安华瓷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安华通过配方的再优化,使陶瓷酒瓶的烧成温度又降低了30℃,既节能降耗,又提高了产品品质。仅今年以来,他们就开发出新产品1000个,这意味着实现了1000次创新。截至今年8月底,公司实现产值1.2亿元,是去年全年的产值。

安华瓷业的成功突围,得益于平原县牢牢抓住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像安华一样,还有许多重点企业在不断释放新的潜能,加入到支撑平原县域经济的“四梁八柱”行列中。“换脑”工程一马当先。今年初,平原县开展了高层次的“对标学习”行动,县级领导班子、主要经济部门、骨干企业家队伍,分别选择国内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现代化最显著的目标去学习、解读和对接。县里把重点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送到浙江大学,听专家学者授课;紧接着,又组织了企业家队伍赴浙江省重点企业现场学,重点学习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向、新动能,使企业家队伍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路子。

学习归来后,县委、县政府重点抓营商环境,营造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开创让新动能快上马的政务服务环境、打造一切尊重企业家的创新创优环境。

新环境下,平原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启动。今年1至10月,全县77个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30余亿元;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增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院、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8家,276套人才公寓年底可实现入住,落实科研成果转化25项。

□本报记者朱代军本报通讯员金吉鑫张大伟张娜

新闻推荐

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应急减排清单

平原——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