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看非遗、观杂技 来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大饱眼福吧

齐鲁晚报 2020-09-22 06:15 大字

“蟋蟀王”落户宁津。斗蟋蟀大赛激战正酣。本报德州9月21日讯(记者常学艺张磊孙文丽通讯员孙久生)金秋好时节,浓郁桂花香。9月20日上午,庆祝农民丰收节,首届宁津县非遗文化节暨第八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开幕,会期从9月20日持续至10月8日。

活动期间同时举行宁津和莱州(国家、省、市)非遗项目主题展览、蟋蟀文化用品展览活动、蟋蟀文化书画展活动,包括莱州草辫、莱州玉雕、宁津杂技在内的12个(国家、省、市)非遗项目将在活动中参展;还将举办大型蟋蟀产品展销活动,包括蟋蟀罐、蟋蟀用具、蟋蟀剪纸等蟋蟀系列产品都将悉数登场;省内外著名的书画家创作蟋蟀文化主题作品,举办大型蟋蟀文化书画展。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宁津德百文旅小镇以宁津独有的杂技、蟋蟀和红色文化为基础,重点构建“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田园综合体”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涵盖了古建木雕博览园、玉文化博物馆、《大刀记》大型舞美杂技剧场演义、生态餐厅以及特色风情民宿等业态项目,把传统小吃、文化传承、主题游乐等要素串联融合,将成为一张“既吸金又吸睛”的特色文旅新名片。

在小镇,一只身长175厘米、重达880公斤的碧玉雕刻“蟋蟀王”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创作者是汇玉堂国际玉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锦洪,他在现场生动地讲述了“蟋蟀王”的诞生记。

“蟋蟀王能落户宁津,就是回家了!”张锦洪说,2018年在宁津筹建汇玉堂博物馆时,他曾到宁津县文化馆宣传斗蟋蟀的传统文化,在宣传过程中,突然灵感涌起,想起了他博物馆中重大5400公斤的大玉石,他认为玉石的颜色与蟋蟀的颜色相当吻合,便决定将其雕刻成蟋蟀王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经过两年的创作,今年8月份,“蟋蟀王”终于落户宁津,为素有“蟋蟀之乡”美誉的宁津大地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据介绍,宁津蟋蟀文化源远流长,宁津是第一个出版蟋蟀志的县,第一个蟋蟀罐生产基地县,第一个打出“蟋蟀搭台、经贸唱戏”品牌的县。1990年,“宁津县蟋蟀研究会”正式成立;1991年8月16日,举办了首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节”,1992年、1993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2009年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2011年,宁津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2012年10月5日,举办了首届全国蟋蟀邀请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斗蟋比赛。2015年,宁津蟋蟀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2019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津也自古就有“蟋蟀之乡”的美誉,其发源于南北朝末期,发展于唐宋,在明清则达到顶峰,是历代帝王斗蟋的进贡名产地。作为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捕、养、斗蟋在宁津由来已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民间斗蟋在这里逐渐发展开来。在以往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独特风姿、体健力足、勇猛善战的宁津蟋蟀深受众多爱好者的青睐。每逢秋季,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宾客和蟋蟀爱好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每年的8、9月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甚至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许许多多蟋蟀行家和爱好者到宁津“淘宝”,四面八方人,东西南北腔,宁津县每年接待蟋蟀爱好者三万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蟋蟀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额能达到300万元以上,年交易额3亿元左右。

新闻推荐

共和国今年已送别20位两院院士

一周内,共和国两位院士驾鹤西去。据光明日报法人微博@光明日报7月9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