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女博士创新团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本报记者董卿杨秀萍
炎炎夏日,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朱唐夼村北泊地带,果树成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与之相映成趣,这里是朱唐夼鲁东大学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科技示范园。麦收刚过,连片的豆苗长势喜人,不远处,西洋参、甘薯、马铃薯、红肉苹果、软枣猕猴桃、白蜡、柽柳等各种大作物、新品种同样在这里得到驯化栽培。
示范园的成功运作,离不开鲁东大学农学院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女博士创新团队16名成员的科技助力。自2018年开始,鲁东大学女博士创新团队便在院格庄街道及瀑拉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进行田间试验,将农业研发工作从实验室内搬到了田间地头。
科技扶贫,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今年6月,高代品系展示圃内的小麦新品系获得丰收,这些新品系都以高产品种做基底,在兼顾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高产。
“我们还种了玉米,不但提高了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含量,还提升了玉米的抗旱能力,做了全面的品种改良,等收获的时候会邀请专家来评定,让它尽快进入品种审定阶段。”女博士创新团队成员郭笑彤向记者介绍。现场,记者还看到了许多未命名的新品种果树,除了粮食,示范园还选择了经济类果树进行攻关,食用菌栽培更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不仅在烟台,女博士创新团队还先后几十次赴省内外各地农业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扶贫,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特别是今年以来,女博士创新团队多次赶赴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泉子村,为该村送去了适宜当地生长的菌包,并进行相关技术讲解,带领村民进行实地试种,为村里解决林下实际种植难题。在德州宁津县刘营伍乡,女博士创新团队还为当地干部群众举办了农业技术扶贫暨农业创新项目推介会,依托高校独有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实现科技扶贫和精准帮扶,不仅切实为当地群众科普了农作物种植知识,还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在海南玉米地里过春节
作为目前我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地区,烟台素来就有“苹果之乡”的美誉。但就是在这“苹果之乡”,却有不少农户因为苹果卖不上高价钱而苦恼。为此,女博士创新团队成员梁美霞研究决定在招远市石硼村试推广种植红肉苹果。梁美霞告诉记者,这种苹果产量高,富含维生素和花青苷,主要用于花青苷的提取和功能饮料的制备。
推广过程中,梁美霞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研究,并免费为苹果种植户提供现场培训30余次,直接受益农户400多户,使当地农民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她参与培育的“有机保健型苹果”开启了种植户的致富之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农作物遗传改良,我们的研究成果要真正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梁美霞说。
在实验楼,记者还见到了女博士创新团队另一名成员李蓓。由于长时间在高温下连续作业,李蓓原本白皙的皮肤因对紫外线过敏而变成了深深的小麦色。据了解,连续几年的春节,李蓓都是在海南的玉米地里度过的。因为从事的是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研究,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她必须亲自动手,顶着烈日为玉米授粉。
据了解,团队组建3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经费总量18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培育出多个高产、抗逆植物新品系。
从大一开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女博士团队依托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建设了“鲁东大学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及时将新成果、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大一开始就吸纳本科生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全方位的指导。近三年来,由团队成员梁美霞、李蓓、盛玉婷等7位教师指导学生获批涉农类“国创”计划项目16项,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农村、农民、企业的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团队成员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更是耐心细致。团队所有成员都担任了本科生导师,从入学到毕业,全程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迷茫、失措时,成员们发挥柔和的天性以及科研工作者严谨与细致的特质,帮助众多学生走出困境。团队中有5名成员先后担任过学生班主任工作,其中成员张娟所带班级获批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班集体”“山东省先进班集体”,成员盛玉婷所带班级获批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的“山东省红旗团支部”。
新闻推荐
宁津讯(宫玉河王培录)7月18日,宁津县顺康土石方有限公司经理李某为农行宁津县支行营业部送来一面“尽心尽力、服务周到”的...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