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蟋蟀在吟唱

柳州晚报 2019-07-17 11:27 大字

□黎耘

夏天,能与蝉分庭抗礼比试歌喉的昆虫,当数蟋蟀。蝉是高傲的摇滚歌手,栖于树上,居高临下,扯开嗓子嘶叫,歌声单调枯燥,聒耳烦心,让炎夏似乎更加燥热。而蟋蟀是田园抒情歌手,银铃般的声音清脆悦耳,让人惬意舒心。蝉白天吼累了,晚上就止息了喉嗓,而蟋蟀仍在唱着《小夜曲》,衬出夏夜的安详和静谧。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南瓜花、丝瓜花盛开,早玉米扬花吐穗的时节,蟋蟀的叫声就日渐热烈起来,乡下娃仔们捉蟋蟀、斗蟋蟀的娱乐活动就进入了兴盛期。

每天清晨上学之前,我们循着叫声,蹑手蹑脚地在菜园的围墙洞、村头的破砖烂瓦堆、堆放玉米秆的地里搜寻蟋蟀。我们将抓到的“俘虏”装在开着细槽透风的竹筒里,或者纸盒、小瓦罐里带到学校,待放学后大战一场。谁知,这些家伙在上课时“唧唧”“嗻嗻”“公式公式”地叫起来。结果,“俘虏”们大多被老师当堂释放。后来,我们也学精了,把抓到的蟋蟀先拿回家,再去上学。这一来,又有不少小伙伴因此迟到,被老师家访告状,轻者被家长一番训斥,重则遭一顿鞭笞。

说起来,我当年积极参与捉蟋蟀,跟第一次演戏有关。演的是小话剧《捉特务》,编剧和导演是班主任。剧情是两个孩子在山野捉蟋蟀,蟋蟀钻进了一座坟墓的缝隙里,一队蚂蚁正从缝隙爬出,往外搬运饭粒。两人感到奇怪:这座老坟里怎么会有饭粒呢?他俩向老师报告,最后破获了隐藏在坟墓暗室中的“美蒋”空降特务。我在戏里扮演的是其中一个孩子。所以,我竟敢大着胆子,到乱坟岗去捉蟋蟀,总希望能发现什么蛛丝马迹,抓个敌特,当个英雄。只可惜,总没有立功的机会……

最过瘾的莫过于斗蟋蟀了!我们搬来家里的大瓦盆或大木盆,在晒谷坪摆开战场,将捉来的蟋蟀放入盆里。没有马尾和马鬃,就扯来牛尾巴毛作“引须”,用以挑逗和驱赶蟋蟀,惹怒它们。当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蟋蟀先是抖动触须,猛烈地振翅嘶叫,似乎给自己壮胆鼓劲,给对手来个下马威。示威之后,这才龇牙咧嘴地决斗。先是头顶,脚踢,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的位置和战机。它俩不断地快速撕咬对方,势均力敌的,斗上十几个回合,甚至二三十个回合也不分胜负。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彼此咬着对方的牙齿,成了勇猛的摔跤手,紧紧缠在一起,有时一连打了好几个滚翻,力量较小的终于被摔趴在盆里,有时竟被摔出盆外。斗败者有的被咬得须断翅烂,被摔得腿断肢残。战胜者抹牙舞须,振翅高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围观的小伙伴们一个个欢呼雀跃,获胜的小主人也像他的蟋蟀一样,趾高气扬,十分得意。

经过不断的实战,我们也悟出了许多门道。那些头大、项大、腿大、触须直扬、体型硕壮矫健,且叫声凝重有力,有如金属之音的蟋蟀,是上乘之品,最是凶悍勇猛,耐斗善斗,摘取王冠非它们莫属。为了让王者保持好斗本性,继续称王称霸,我们除了喂它们瓜花、玉米,还喂它们辣椒、蛋黄、蚊子。有的小伙伴还偷来家里的人参喂养它们呢!

蟋蟀又名“促织”,还称“蛐蛐”,别名甚多。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清代、民国时期仍长盛不衰。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篇什。据说,最享有盛名的蟋蟀产于山东,其中又以宁津县的蟋蟀首屈一指,是进贡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著名产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说的是明宣德年间,宫中到处征贡蟋蟀,不上贡者重罚。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成名惶惶不可终日,好不容易捉到一只上品,可不待进贡,就被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儿子惧怕,投井自尽,魂魄化为一只蟋蟀。成名将这只蟋蟀献给皇上,才解脱一家苦难,以致因祸得福,成就功名利禄。故事虽是喜剧性结局,却在笑中带着血泪,对荒淫残暴的王室王权进行了控诉和抨击。

在我的家乡,有三种蟋蟀:一种叫“草鸡”的,头尖体小,善飞善跳,却不好斗;另一种小个头的“灶鸡”,叫声细脆,多寄居于人们家中的橱柜厨灶缝隙;还有一种叫作“水土狗”的,个头比大人的拇指还大,自掘巢穴,生活在河沿的油菜、红薯、玉米地里。我们用水将它灌出洞穴,然后挖两个连通的地洞,一边放入一只,用狗尾巴草挑逗它们打斗。这种“水土狗”体型虽大,却显笨拙,叫声嘶哑,常常三五个回合就结束战斗,观赏性较差。

历代写蟋蟀的诗词很多,而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佳话: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了一首《蟋蟀吟》,写他在台湾听到一只蟋蟀鸣叫,“清脆又亲切,颤悠悠那一串音节/牵动孩时薄纱的记忆”,恍惚间疑是从童年的四川家乡“逃逸”过来的那只,“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四川诗人流沙河回应了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隔着海峡,蟋蟀的叫声汇成了流动的音符,交织着浓重的乡愁,成为两岸同胞心灵的回响,情味绵长而悠远。

是的,蟋蟀的叫声成了游子乡愁的吟唱。我也常在梦中听见故乡的蟋蟀在唱,常在梦中伴着蟋蟀的鸣唱回到故园,回到童年……

新闻推荐

大柳法庭调研

7月2日,宁津县法院院长王慧按照“四不两直”工作要求,到大柳法庭调研,现场解决法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方代表就多元化矛盾...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