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宁津公安局相衙镇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苦心钻研无人机应用技术,凭借娴熟技巧登上央视栏目 李明:让无人机成“办案利器”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赵琳
他是一名普通的派出所民警,进村入户,身上常年带着青草香、泥土味。
天空,是他的第二战场。以无人机教官身份,他登上央视舞台,斩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实战中屡立战功。
他,就是宁津县公安局相衙镇派出所民警李明。
5月22日,李明受公安部邀请参加第十九届上海安博会暨第二届上海警用安防无人机论坛,代表全国公安系统作典型发言。
一个基层民警缘何登上国家级平台?他和警用无人机有什么不解之缘?
无人机助他变身“办案达人”
7月8日,在相衙镇徐庄村,李明身着警服,手持遥控器,写有“宁津警航”字样的无人机平稳升空。在他的操控下,无人机做出多项高难度动作。利用高倍变焦镜头,地面情况一览无余。
高空侦查、现场实录、快速测绘、物资输送……这些无人机警用前沿技术,李明可谓得心应手。
李明从小就是个航模迷,喜欢摆弄各种飞行器。2011年7月,从郑州铁路警察学院毕业,李明成为了宁津县公安局相衙镇派出所一名民警。那时无人机刚刚兴起,出于“游戏”的心态,他购买了一架小型无人机。凭着对无人机和航模的热爱,李明接连啃下空气动力学、飞机飞行原理等多本专业书籍,学会了拆卸、设计和组装,成为了无人机的维修行家。
时间久了,李明心里开始有了“小九九”,能不能将无人机运用到实际案件侦破中呢?
当时国内尚无可借鉴经验,为了进一步拓展无人机案件侦破功能,李明开始尝试在机身上安装抛投器、喊话器等“硬件设备”。“小试牛刀”的机会很快到来。2016年5月30日,宁津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依法对涉嫌故意伤害的犯罪嫌疑人杨某进行传唤。传唤过程中,杨某突然发难,不仅用砖头、啤酒瓶等物品投掷民警、警车,而后更是手持弓弩躲回院内,叫嚣“谁进来就射死谁”。
杨某手持的弓弩伤害性极高,院内情况不明,硬闯可能造成伤亡。关键时刻,现场指挥员想到了李明的警用无人机。
起飞、定位、影像传输……在30倍变焦摄像头下,杨某的一举一动完全映入民警眼帘。发现空中的“不速之客”,杨某气急败坏,开始持弓弩向无人机射击,但均被一一躲开。在确定杨某已无弩箭后,李明开始通过高空喊话器与杨某谈判,分散其注意力。在时机成熟后,特警突然破门而入,将杨某一举抓获。2017年5月,该实战案例荣获全国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战典型案例奖。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李明更坚定了将无人机应用实战的决心。通过警用无人机开发,宁津县公安局在社会管理、公共监管、应急处置等各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李明也被同事称为“办案达人”。
热爱+苦干,登上央视任教官
公安系统中会操作无人机的民警很多,但李明不仅能操作,还能够自主研发,这让他成为警用无人机领域的“大拿”。
为了设计款式,李明学会了绘图软件;为了组装材料,他学会了3D打印;为了连接线路,又自学了电路知识。按同事们话说,李明是个不折不扣的“航模发烧友”。每天繁忙的工作之后,李明总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室里,调整机翼、整理数据……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伞折式机臂,响应速度最快1分钟即可部署完毕起飞;抛投装置可装载10公斤物资,应用于抢险救灾、反恐排爆……2017年6月,由他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查打控一体化警用无人机”正式亮相。“这款无人机的型号为NJGAUAV-X8,但我更喜欢叫它‘小飞\’。 ”李明说,“小飞”像是他的战友,在繁忙的警营生活中陪伴、鼓励他,一起执行警务,共同为人民服务。
每年5、6月是罂粟开花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民警要挨家挨户查找并铲除辖区罂粟,向群众讲解危害,至少要花费15天时间。李明利用无人机在短短2天时间内就飞完整个县域,极大节约了警力。
今年2月15日,由公安部和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联合推出的《警察特训营》节目播出,李明受邀参加并担任无人机飞行科目的教官及裁判。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恶劣等难题,李明出色完成考核科目设计、无人机飞行表演等任务,获得公安部认可。“无人机警务是大势所趋,以后会得到更广泛应用,我愿把我所学倾囊相授,培养更多相关人才,全面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现代化警务水平。 ”对于未来,李明满怀期待,今年刚31岁的他,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