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刘秀莉 坚守16年为“星星的孩子”造梦

齐鲁晚报 2021-04-02 04:50 大字

刘秀莉用心呵护每一名孩子。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外表上和其他孩子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不会和人对视,不会和人打招呼,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更不会与人沟通,他们就是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孩子。为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和认知能力,逐渐融入家庭和社会中去,每一位特教老师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3月3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同一位在特教领域坚守十六年,与自闭症孩子一路风雨同舟的老师刘秀莉面对面,了解她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面对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3月30日上午,在德州新语特教培训学校康复中心的教室里,刘秀莉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在6周岁以下,他们在家长老师的引导陪同下,完成一个个指令。

指令并不难,拍手鼓、跺脚、举手……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完成规定的动作。有的孩子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有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一遍遍呼唤着自己的名字,注意力才能短暂的回到游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孩子需要家长拿着他们的双手帮助他们完成。

一节课30分钟,刘秀莉扯着嗓子喊了30分钟,上完音乐课后,她的嗓音有些哑。“自闭症儿童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上着课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有的会随便走动,并且也不会和你沟通,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到你的指令。一些简单指令需要经过反复强化才能理解,像拍手、跺脚这样的简单动作,可能需要重复上千次。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刘秀莉说。

坚守16年,教过600多名学生

2005年,特校建校第一年,22岁的刘秀莉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这所学校。“当时以为过来当幼师,没想到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那个时候学校就三个老师,我们除了当老师还要当保姆。”刘秀莉说。

回忆起过去,刘秀莉很是感慨,那个时候国内对自闭症的了解并不多,很多方面都是空白的,更不用说德州这样的城市,一开始资金也很紧张,为了能听到免费的培训课,老师们经常装作孩子的亲戚,借着孩子们前往北京、天津康复训练的机会,蹭课学习。

“一开始,家人和朋友很不理解我做特教老师,都建议我换一份工作,他们会问我,你和他们在一起不害怕吗,也有人给我介绍了薪水更高的工作。”刘秀莉不但没有辞职,还一干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有很多学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个学生拉肚子了,因为他自己不知道去厕所,虽然我一直带他去厕所,还是弄到了裤子上,说实话,那个时候心里有些不舒服,他妈妈来的时候看到我在洗裤子,就一直道歉,那个时候我心里很难受。”讲到这里,刘秀莉突然哽咽了,她红着眼眶说,其实家长和孩子都很辛苦。

为了让自闭症孩子有学上、有快乐、有尊严,哪怕困难再多,特教老师和学生家长们都选择陪着孩子们坚强面对。“这些孩子的世界十分单纯,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帮助下提升生活技能和认知能力,看到他们一点一点进步,感觉陪在他们身边是值得的。”截至目前,刘秀莉已经教过了600多名学生。

个性化教学,希望自闭症孩子能融入社会

特教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体能课、艺术课、手工课和一对一训练等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孩子们社交、认知、理解等能力。采访的过程中,教室周围传来孩子们蹦蹦跳跳的吵闹声,刘秀莉笑了笑,对记者说:“有点吵,孩子们正在楼上的教室上体能课,孩子们需要多参加一些运动。”

据介绍,目前学校主要采用VB-MAPP、ABA语言行为干预治疗方法。“刚刚到学校时,孩子们由放任自然的生活状态,转换到一个约束性的教学环境中,就会产生不适应。但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一个规则意识好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中不会有不合时宜的举止,对于孩子融入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刘秀莉说。

孩子们在的认知、理解、语言、动手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弱势,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康复中心的老师们针对不同的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便做到更好地和孩子们相处,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康复中心每年都有康复程度较好的孩子,转到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

“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关爱、接纳、包容这些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自闭症人士融入社会生活,为这一特殊群体创造一个就学、就业、就医、出行、社区生活无障碍,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刘秀莉说。

新闻推荐

3月27日天津市肿瘤医院陈忠杰博士来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专场诊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陈忠杰教授3月27日(周六)来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开展诊疗活动,患者可提...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